缩略图

小学语文 “思辨性问题设计” 与自主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关联

作者

周颖

山西省永济市南街小学 044500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新要求,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不仅是机遇还是挑战。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教师开展相关研究,掀起了热议浪潮。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最受关注的一点,标志着语文教学终于回归到应有的培养高度,同时也是最焦虑的一点,因为思维力具有抽象性,借助哪些途径才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力呢?而思辨性问题作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方式,其问题设计与自主批判性思维培养存在的关联,值得深入探究[1]。

一、思辨性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原点

吴志宏教授认为批判性思维具备不懈质疑、多元意见、理性判断三个要素。从要素排序中可以看出,其质疑位于首位,由此也说明了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批判性思维的原点。在小学语文中,以思辨性问题为导火索,点燃学生自主批判性思维。而思辨性问题的设计则应以“四能”为标志,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注重思考过程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通常以答案作为思考终点,对于思考过程存在忽视,导致问题的价值无法充分发挥,一些学生的其他想法没有得到关注,使得学生提问积极性降低。在问题引导下学生如何向,答案是否找到虽然很重要,但答案并非思维的终点,通过思考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自主批判性思维才是思维的最终目的。因此,只有学生在思辨性问题引领下敢于提问、不断提问,才是最好的批判性思维学习,实现教育目标。

(二)鼓励每个人思考和发言

批判性思维以激活每个人思考为目的,这就需要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发言的机会,通过思辨性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开展阅读、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形成更加完整、更加全面的想法。例如:“鸟的天堂”教学中,教师询问学生为什么文章 1-8 自然段聚焦榕树特点的描写,没有提到鸟和天堂,其意图是什么。根据问题让学生带着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开展阅读和审视文章,随后鼓励学生大胆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和观点[2]。

二、思辨性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催化剂

思辨性问题设计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发展。其中优质的问题就像催化剂一样加速学生自主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思辨性问题特征指向多元化,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多个角度设计思辨性问题,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比较和延伸中发表观点,实现深度学习,提高思辨能力。

(一)从作者视角设计思辨性问题

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应引导学生关注“怎么写”的阅读思维,以深入挖掘和理解文本内涵。

例如:“少年闰土”教学中,在文本内容梳理后,教师提出“仔细阅读 6-18 自然段,从中能够发现鲁迅先生哪些写作秘密?”促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参与到阅读和解决问题当中,发现矛盾点,包括闰土语言多,“我”的语言少、“我”不知道的,闰土都知道等,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随后教师从作者角度点拨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我’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闰土是真的什么都知道吗?”使得学生的思维升级,从作者层面辩证思考问题,深入理解文章价值。

(二)从学生视角设计思辨性问题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会下意识的将自己代入到故事情节当中,教师根据学情进行思辨性问题设计,为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延续文本话题,使得学生更好地表达。例如:“曹冲称象”教学中,教师询问学生:“曹冲称象的办法是最好的吗?如果你是曹冲你有更好的办法吗?”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寻找其他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内驱力和想象力,使得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形成敢于表达,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意识,而不是盲目接受和模仿。

三、批判性思维是思辨性问题设计的指引

自主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是单向过程,当学生具备一定能力后,可以反过来为思辨性问题设计提供指引,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思辨性问题,使得学生可以多元解读、自主选择,实现深度阅读思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3]。

(一)设计实践探索性问题激发思辨

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喜欢探究和体验式的课堂,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活跃度。在“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中,教师设计探索性问题,即同桌之间扮演“唯戎不动”情境,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能够保持一动不动;体验中身体感觉怎么样?心里在想什么?通常学生能够直接理解第一个问题,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则是内心活动的反思,有利于学生认识思考过程,锻炼表达能力。

(二)拓展素材性问题增强思辨

通过多样化素材能够使得思辨角度更加具有新颖性,思维能力更加出彩。在“只有一个地球”教学中,教师针对资源再生问题可以引入现代社会中浪费资源的行为,如水资源污染、塑料垃圾堆积如山等,并提出问题:“这些行为对地球资源再生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增强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浪费行为,认识到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中思辨性问题设计与学生自主批判性思维培养存在紧密的关联,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设计思辨性问题,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出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丽花 . 小学语文阅读思辨性问题“巧”设计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12):95-97.

[2] 冯静安 . 借“题”发挥减负提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问题设计举隅 [J]. 小学语文教学 ,2022,(36):21-23.

[3] 陈茴萍. 指向高阶思维的小学语文“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J].学苑教育 ,2022,(29): 22-2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