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工智能伦理意识的路径探究

作者

董浩

江苏南京 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 210048

引言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深入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家居到智能交通,从医疗诊断到教育辅助,人工智能技术随处可见。这种技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未来人才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信息科技教学中开展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伦理意识,对于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深远意义。

一、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人工智能伦理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当前,许多小学的信息科技课程中人工智能相关内容设置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的规划。教材中所涉及人工智能的内容大多是简单的介绍人工智能的概念,应用案例,对于人工智能背后的伦理问题涉及较少。即使有所提及,也是浅尝辄止,没有形成完整的伦理教育体系。这使得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伦理的内涵和重要性[1]。

(二)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教师既要具备信息科技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同时又要具备一定的伦理学知识和跨学科教学能力。但目前小学信息科技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背景,在教学中难以讲清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此外,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教学中更多的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伦理意识的培养。

(三)学生认知理解存在困难

小学生正处在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人工智能伦理涉及到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问题,比如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偏见,人工智能的责任归属等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

二、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伦理意识的重要性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伦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伦理意识,可以让学生从小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学会正确看待和使用人工智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伦理教育涉及道德,法律,哲学等各个领域知识,通过开展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中,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关怀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创新者,学生的伦理观念决定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 [2]。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伦理意识,可以让学生在未来参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自觉遵循伦理规范,避免因伦理问题导致的技术滥用和社会危害,使人工智能技术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工智能伦理意识的路径

(一)优化人工智能伦理内容课程设计

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将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内容进行系统规划,融入到信息科技课程的各个模块中。譬如,在介绍人工智能的概念和应用时,引导学生考虑人工智能在不同场景下带来的伦理问题 ; 在学习数据处理和分析时,讲解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 在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时,讨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的责任归属等问题。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科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人工智能伦理的全面认识。开发除教材以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如案例集、视频、动画、互动游戏等。案例集可以收集现实生活中与人工智能伦理相关的典型案例,包括正面和负面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理解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视频和动画则能够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互动游戏则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人工智能伦理决策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伦理教育效果

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有机结合,以提高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的效果。教学时引入智能语音助手隐私泄露、校园人脸识别争议等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剖析其中隐私侵犯、应用合理性等伦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伦理问题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同时创设模拟智能社区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居民、开发者、管理者等角色,在互动交流中探讨社区服务、安全监控等应用背后的伦理隐患,通过沉浸式体验直观理解伦理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实践活动,强化伦理意识培养

为强化小学生人工智能伦理意识,可通过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构建沉浸式学习场域。组织学生走进人工智能企业与科技博物馆,让他们在直观体验智能产品与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观察企业如何在研发与应用环节融入伦理考量,感受技术与伦理平衡的重要性。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分享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动态与潜在伦理挑战,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对伦理问题的深度思考。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例如人工智能伦理演讲比赛,辩论会,手抄报展览等,引导学生主动收集资料,梳理观点,在交流与展示中深化对伦理问题的认知 ;组织创新竞赛,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探索解决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新路径,培养社会责任感。此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场景中的智能设备与校园人工智能应用,如家庭智能音箱的数据隐私,学校智能考勤系统的信息安全等,鼓励学生主动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转化,切实提升伦理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强化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针对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的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专业培训课程。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常见的伦理问题,伦理教育的教学方法,策略等。通过系统的培训,使教师掌握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开展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的能力。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交流平台,给小学信息科技教师提供交流分享的机会。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在人工智能伦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案例,探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校可以设立专项课题,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的教学质量。

结论

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工智能伦理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可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教师培训等路径,提升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人工智能伦理意识培养的成效。但是,人工智能伦理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不断完善培养路径和方法,为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和伦理意识的未来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德旺 .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J].家长 , 2025, (08): 100-102.

[2] 孙田琳子, 金约楠, 寇笑迪. 跨学科视域下人工智能伦理教育重构:知识观、学生观与教学观 [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4, (04):45-51.

[3] 未来论坛 . 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 [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01.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