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区房过热”视角的新时代教育公平问题探究
李国强 赵东喆 葛睿
厦门理工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4
摘要:近年来,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学区房在住房市场上的价格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持续飙涨,“学区房热”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密切关注的焦点。厦门由于“择校热”而导致的“学区房热”问题也日益凸显。本课题组以厦门市的三所省级示范小学:实验小学,外国语附属小学,演武小学及其在划片政策下所对口的社区,采用实地考察,深入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引起“学区房热”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学区房热现象的背后是多方作用的结果,分析了“学区房热“现象的影响,并提供了一些建议以期助力我国由教育大国转型教育强国。
关键词:教育公平;学区房;阶层固化
引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诚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天价学区房”带来的教育不公现象已经成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这种主要矛盾转化体现在教育领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当基础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基本不再是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开始凸显,甚至发展成为事关当下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敏感议题。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中外大量研究无不表明,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垂直流动、避免上一代贫穷或弱势社会经济地位“遗传”到下一代的最有效工具。诚然,从公共资源的角度并不能一揽子教育公平问题,但解决好教育公平均衡化问题,需要更多从民生的角度考虑解决好公平和均衡问题,需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还需要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担当。积极影响国家“房住不炒”,“教育公平”政策,新时代对于教育公平也赋予了其全新的时代价值。教育的真谛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公平是作为公民的应然权利,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幼小基础阶段。
一、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教育公平”的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起于上世纪60年代。1966 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科尔曼教授向美国国会提交的《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教育机会的平等性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教育机会均等应该打破旧有的认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育资源投入的平等。一所学校的成功关键在于能让学生减少对社会出身的机会依赖,提供一个能释放孩子潜能的教育环境,使他们免于因为出身和社会环境而带来的不平等。学校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其出身不平等带来的学业进步障碍。
另一位教育学家杜威更明确提出,教育应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和向上流动的机会,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的不公平。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价值就是减少社会不公平,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和向上流社会的,也是为了避免阶层固化带来的代际贫穷问题。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平等而优质的教育也就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初衷,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基石。
已有研究表明,教育不公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被学者们研究的较多,但是教育与公平内在性的法理逻辑性本源探讨较少,教育公平在某种含义上而言,是一种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经验证明,教育公平(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机会均等)更是一种应然关系,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不容他人随意侵犯的,我国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就有了明确规定。
2、关于“学区房”的相关研究:
学区房的出现,本身就是教育领域和房地产领导的复合产物。“学区房”顾名思义,指的是具有稀缺性学校区域的房产。它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教育资源垄断导致阶层固化的结果,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阻碍。主要体现在一个城市教育资源的分配非常不均衡,造成一些所谓的"好"的优质中小学,从“学区房”这个畸形产物出现就折射出现行教育体制方面的弊端。这个过程中衍生了经济择校、高价购买“学区房”间接择校等现象,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自主择校权太过轻易被富人们动用金钱就能得到,导致政府基于公共利益建构的"就近入学"政策在缺乏社会监管和科学规划的条件下,轻易而举就被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家长和市场所解构与重构的。
据2018年至2021年调查显示:上层阶层子女有60%就读重点中学,底层子女60%就读非重点中学引发对于教育不公的质疑。就近入学本意良好,对不少家长来说,却意外结出了学区房这颗不得不咽下去的苦果,甚至成为一场停不下来的金钱比拼游戏。尤其是,当这场游戏的参与和推动者还不仅仅是望子成龙的学生家长,还有房产中介和开发商的时候,就近入学政策陷入了尴尬。"一纸小升初,两行辛酸泪……"一篇网上广为流传的《新木兰辞》道尽了家长的纠结和无奈。
教育层面的不公平,姑且只是一代人的不公平,但是随着“天价学区房”“学区房”群分现象形成,收入高、富裕的居民通过购买高额房价且能充分体现教育质量的“学区房”,“用脚投票”迁徙至教育资源更丰富、优质的社区,如此,“学区房”就会涨价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教育资源丰富的社区聚集了家庭背景优越的居民,而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普通家庭难以负担动辄百万千万的“学区房”房价,只能选择教育条件相对一般的社区,“群分现象”加剧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公平,也让教育不均衡,使得社会分层加剧,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二、学区房热是多方作用的结果
1、划片入学政策的效果与初衷南辕北辙
1)为淡化学生竞争而激化家长竞争得不偿失
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要通过财力、物力的竞争为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先人一步”来降低同龄学生的竞争。虽然通过购买学区房,学生获得了一张进入优质中学的门票,家长将其作为长期房产投资在手中的学区房以原价甚至更高价格卖出,获得部分经济收益,这么来看,只赚不赔。
但其实不然,我们从长远来看,结果是“宁要区内一张床,也不要区外一套房”的观念也越来越成为家长们的共识,加剧了学区房热。学区房价高,本质是属于房地产商和家长双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产生的两头热结果。通过心甘情愿地支付高额房价而扰乱房地产市场,哄抬了房价,让买学区房越来越困难,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不易。
2)取缔择校费到天价学区房,优质学校进入门槛不降反升
自我国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部属重点学校起,中小学出现了“重点优质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分,便有了愈刮愈猛的“择校”风,择校费即“优先选择学校的费用”就这么出现了。为了缓解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我国在2014年推出划片入学政策。在这一大政策方针下,厦门市各小学周边的房价也在不同程度上水涨船高。厦门的学区制度是一套学区房可以管九年,小学对口初中直升,小学学区房就是初中学区房。在厦门民间普遍认为,由于竞争激烈的中招考试,初中极为重要。所以在选择学区房时,要优先考虑小学对口的初中是否是好学校。但我们通过第一部分的调查发现,优质学校的进入门槛实际上并未降低。
3)就近入学政策隐藏着不公平的危机
经实践小组深入调研对比,我们探析到厦港片区内在2019年以前,各阶层分布较为均衡,流动性相对较强,贫富差距分化不甚明显,居住空间分异也相对弱化。而在2019年“划片分区”与“就近入学”政策发布实施后,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各方家长也不惜以高价竞买学区房。这不仅加强了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现象,并且在地区内逐渐形成各阶层居住迁移与阶层集聚更替并行的场景,不断在推动学区房“绅士化”的发展。这早已与划片分区来促进教育公平的初衷背道而驰。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学校
1)教育资源空间分配不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仍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校际差距大的问题。以厦门市为例,厦门市各城区重点小学分布并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重思明区。厦门市当前一共有14 所原省级示范小学。按各城区分别为思明区 9 所、同安区 3 所、集美区 1 所、海沧区 1 所。除思明区外,其他的五个片区重点小学分布少。
2)教学师资条件分配不均衡
城市待遇条件优越,教学设备完善,工作环境有较强的吸引力,有能力的教师多数会选择在发展前景好的城市重点学校任职,这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优秀师资极度缺乏。厦门市优秀的师资力量多集中在思明区,思明区小学教学设施完善,教师薪资待遇优越,导致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集中在思明区,而其他五个片区的优秀师资较为分散。
3、炒房客恶性哄抬房价
对于开发商来说,炒房作为一种大幅度提高房价的方式,能够吸引民众进行购买,从而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首先在众多购房者的传统观念中,房屋是一种稳妥且保值的投资方式。另一方面,与诚实的劳动收入对比,房产投机而产生的高额收益攫取了购房者的目光,显著溢价效应及学区房在住房市场上的供不应求让购房者们看到了可乘之机,他们购买学区房的目的不在于为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在于因转卖而赚取的高额差价。
对策与建议
1、把优质资源的蛋糕做大,推进入学教育改革
“按区划片、 就近入学”政策的发布意图在于加强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但与其同时,教育资源购房产权、户籍所在地联系在一起, 导致学区房竞争之势愈演愈烈。为了解开这类捆绑因素,降低入学门槛。政府要做的便是在优化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的同时,再辅以入学制度改革。缩小地区,城乡,校际教育资源与质量的差异,做大优质资源蛋糕,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为做好公平招生入学夯实基础。
1)建立强弱校帮扶联盟,加大稀缺教育资源的补偿性配置
相比于某些普通小学,政府对于某些重点学校、省示范性学校,对其政策上抑或是资源上都会有所倾斜,这也是家长们对于优质学校趋之若鹜的原因之一,政府在此方面要做的便是重点帮扶教育资源及其质量处于劣势的小学,加大对他们的倾斜,如政策、资金等政府帮扶,优质学校一对一帮扶,并且在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将名校、优校的办学经验及时传递给弱校,以供其学习积累,更进一步,以此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均衡配置,缩小强弱校之间的差距。
2、用教师流动岗来释怀家长们的名校情结
名校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家具了居住空间的分异,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师资差异。在这一方面,日本的经验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日本教师施行定期流动制,公立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平均每 6 年流动一次,多数的中小学校长一般 3-5 年就要换一所学校,每一名校长从上任到退休,一般要流动两次以上。
因此,本调研组认为要想缩减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定教师轮岗制度,使得优质的师资资源得以公平的惠及全体学生,这在均衡校际间的师资差异方面将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2、教师的待遇与学校规模挂钩转变为与政府挂钩,这样一来可以减小教师的压力,从而更愿意投入教师流动岗,为缩小校际师资力量差异贡献力量。
3、建立学校与学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本调研小组观察到许多欧美国家采用两种方式来抑制天价学区房的产生:其一,利用房产税将学校与学区联系起来,房产税将用于优化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房产税的高低与学校教育资源的好坏呈正向相关的关系。其二,“买房租房都可入学”使民众不必因为择校而买房,这样以来,投机炒房者少了,所谓学区房的房价将会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本调研组基于西方国家的经验,认为以下三个措施可有效使学区房降温:
1)租购同权,租房与买房享有同等权利,有效遏制炒房行为。
2)征收房产税,使其成为联系学校与学区房的桥梁,打破学校与学区之间的单向,非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学校与学区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对学区房炒作收益征收高税率,相应“房住不炒”的政策精神,抑制炒房者的投机行为。
4、教育资源均衡:互联网+教育,体验式教育。
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是一件需要长期投入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从短期来看,我们可以借助科技的发展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让每个孩子都可以自由选择、共同学习。近年来我国逐步开展“互联网+教育”,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内外,这项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不同地区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到来自名校的优质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等之间的教育差距,也有助于提高教师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并且在优化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助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们可以自由在网络上选择想要收听的课程。以今年上半年的疫情学生在家普遍采用网课为例,我们能够发现,互联网已经可以担当传播知识的大任。教师们可以在网上直播授课,上传课件。尽管在应用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互联网+教育”优化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为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方式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许长青.新常态下的中国教育公平问题探讨:基于社会流动的视角[J],教育与经济,2016(6):8—16.
2.陈友华,苗国.升学锦标赛、教育内卷化与学区分层[J],社会学研究,2021(3):55-63.
3.李世奇,马焕灵.天价学区房现象批判——兼谈就近入学政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4(2):45—48.
4.王永超,王光宇,董丽晶.教育资本化背景下学区房溢价水平和价格空间集聚特征研究———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例[J],人口与发展,2020(1):108—117.
5.王羲泽.多维视角下学区房过热与溢价现象新探[J],经济研究导刊,2022(4):84—87.
6.王诗卉,裴雪汐,刘洪雨,王 颖.哈尔滨市学区房溢价成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2(10):116-118.
7.邓芬,章奕玲.基于学区房热视角的教育均衡问题探讨———以金华市为例[J],劳动经济,2021(6):68—69.
8.范静波.家庭资本、代际流动与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9(4):14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