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

作者

连红玲

甘肃省定西市漳县三岔小学 748301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因此,“双减”政策严格限制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和数量,以保证每名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不打疲劳战,同时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超标、超前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对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势必更高,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监督和把控也变得尤其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正确驾驭课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引言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创新”成为时代讨论的热门话题,不仅对人才培养提出了目标,更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也突出“创新”的特点。而如何创新小学语文课堂,也是当前教师重点探究的问题。笔者将立足于“创新理念”,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从不同视角出发提出几点教育建议,用创新点亮小学语文课堂,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

1“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

第一,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精细程度不足。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是第一位的,其设计是否科学、安排是否合理与语文课堂是否高效有直接的联系。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处理,使其由庞杂走向精简,由分离走向整体。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不到位,割裂了文章与其所属单元之间的联系,破坏了语文教学本身的整体性。还有的教师教学容量安排不合理,仅把教材知识作为教学基本内容,不归纳总结,不拓展延伸,最终导致课堂主线不清晰,中心不明确,内容琐碎不系统,影响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第二,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叶圣陶先生曾言:“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换言之,教学方法要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运用和创新。然而,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故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常用“满堂灌”的讲授法呈现教学内容,课堂讲解时间过多,留给学生思考、感悟的时间很少,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课堂话语权缺失,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需求。长此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会丧失趣味性,难以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第三,师生互动频率不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相互交流、平等互动的过程。但是,仍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中将教学重点局限在提高学生成绩上,导致学生完全遵循教师的意志学习,缺少亲身体验、展示自我的机会,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还有部分教师未能将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接,当师生意见不同时,教师往往会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标准答案”,这一举动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削弱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课堂效率低下。第四,教学评价浮于表面,课堂效果有形无实。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定的监督和诊断作用,有效的评价能够促进教学相长,优化教学效果。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往往不够深入,评价主体多为教师,很少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比较关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的进一步指导;评价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以五年级《落花生》的教学评价为例,在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情况时,面对不同认知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的评价多为“读得真不错”“读得特别准确”“你太聪明了”等,这种缺乏指向性的评价并不能真正启迪学生的思维,也无法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总的来说,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合理性有待提升,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教学实效难以保障。

2“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

2.1分组合作学习,提高师生互动质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多半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也较少。在创新理念下的教育活动,教师可调整自身的教育目标与教育方式,真正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课程展开时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抛出相关的学习问题,引导其使用小组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索。而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可积极与其展开互动,保证师生间互动、沟通的质量,提升语文课堂的整体效率。

2.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与进度。学者王鉴等指出,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对象性,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真正引导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基于此,教师要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桎梏,结合文章体裁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2.3注重课堂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有些教师的思想未得到及时的转变,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影响课堂气氛,不利于提高课堂活跃度。小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语文学习中不难发现,他们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出现走神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基于此,教师要注重互动活动的开展,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征,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在“双减”大环境下,教师必须重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

2.4构建开放课堂,拓宽学生学科视野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常常将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教材中或教室内,缺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在创新理念背景下,教师可以打破这一弊端,构建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其自主挖掘课外知识内容,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深度思考与深度挖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理念的引导下,建设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诉求。因此,教师必须发挥引导作用,不断更新教育观,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立华.“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3(1).

[2]王鉴,王明娣.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