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贵州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策略研究

作者

李姣 潘青朝 郑欢 张亿利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摘要:贵州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创新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为贵州非遗文化提供了全新的传播路径,实现了非遗文化传播的跨越式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贵州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现状进行分析,挖掘贵州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对贵州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策略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为贵州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贵州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策略

贵州非遗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贵州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要保护其物质形态,更要保护其精神内涵,而数字化技术正是对其进行传播的有效载体。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是将非遗文化转化为数字形态,通过互联网、手机、电视、数字图书馆等媒介进行传播。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受到信息容量、传播手段等因素的限制,非遗文化主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在信息化时代,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为非遗文化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渠道和途径,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多的终端和更多的受众,也使得非遗文化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一、贵州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现状

贵州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其资源丰富多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贵州非遗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语言、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类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贵州非遗文化在传承与传播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贵州非遗文化资源在传承过程中逐渐流失。由于社会变迁和历史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另一方面,贵州非遗文化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冲击。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贵州非遗文化进行有效传播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互联网+”模式为贵州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载体,使其得以以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进行传播[2]。

在此过程中,互联网作为主要的传播平台,以其强大的信息存储、更新和扩散能力,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路径。近年来,贵州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非遗+”模式

在贵州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过程中,“非遗+”模式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非遗+”指通过与其他文化元素的融合,使非遗文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贵州铜仁苗族织锦技艺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形成“非遗+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贵州赫章辣椒酱制作技艺与现代食品加工相结合,形成“非遗+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贵州贞丰竹编技艺与现代家具相结合,形成“非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3];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蜡染、银饰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形成“非遗+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这种“非遗+”模式是通过多种元素的融合,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地方特色文化与其他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目前,“非遗+”模式在贵州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贵州赫章辣椒酱制作技艺与现代食品加工相结合,形成“非遗+食品加工”的发展模式;贵州贞丰竹编技艺与现代家具相结合,形成“非遗+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蜡染、银饰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家居相结合,形成“非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在此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将非遗文化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给受众,让受众了解并喜爱非遗文化,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这种“非遗+”模式顺应了时代潮流,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非遗+”模式的发展应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贵州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传统手工艺与现代食品加工相结合存在局限性;蜡染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家具相结合存在局限性;蜡染等传统手工艺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存在局限性;贵州赫章辣椒酱制作技艺与现代食品加工相结合存在局限性[4]。

(二)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平台建设取得进展

根据“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网站的介绍,贵州非遗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贵州省7个地(州)的59个县(市、区),共有598项国家级和1010项省级非遗项目[5]。因此,可以通过“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网站了解贵州省的非遗文化资源情况,并通过网站了解贵州的非遗项目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此外,“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网站还设置了贵州非遗文化专题栏目,包括贵州非遗文化、贵州旅游等。此外,“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还设置了贵州非遗文化特色产品展示和线上预约购买功能,为观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与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网站的建立一样,“贵州非遗文化”微信公众号也是贵州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的重要平台。目前,“贵州非遗文化”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包括贵州省内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全省各地非遗资源、非遗项目、非遗传承活动等。“贵州非遗文化”微信公众号提供了手机在线观看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在线观看贵州非遗文化视频、文字、图片等内容,并可以随时发表自己对贵州非遗文化的看法。

此外,“贵州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也开设了“非遗文化”专栏,为读者提供关于贵州非遗文化的介绍。“贵州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是贵州省图书馆于2018年1月上线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旨在通过网络平台向读者宣传和推介图书馆,实现数字化服务。除上述平台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平台也为贵州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渠道。例如,“中国网”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和中国政府网主办的大型综合性网站,其中有一个专门介绍贵州非遗文化资源的栏目——“贵州非遗”。此外,一些地方网站也开设了相关频道或栏目,如“中国·遵义”网站就设有“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贵州·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等相关栏目。再如,在国家发改委官网上,也有一个专门介绍贵州省非遗资源的栏目——“贵州非遗文化”。通过该平台,用户可以了解到贵州省内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在内的丰富的非遗资源。

二、贵州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文化传播平台单一,传播内容有限

贵州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主要以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为主,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上非遗文化传播内容有限,缺乏一定的创新。网络平台上传播的内容缺乏创新性,大多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呈现,且视频画面感较差,难以吸引受众眼球。有的地方还存在着过度依赖官方网站的现象,忽略了其他网络平台对非遗文化的传播作用。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文章大多是对非遗文化进行简单的介绍,缺乏与受众互动性和参与性,无法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在非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二)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尚未集成化传播

贵州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技术和理念的限制。在贵州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中,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融合发展不够、数字化技术应用程度不高。由于人们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对数字技术缺乏足够认识,对数字化传播策略存在一定偏见与误区,对现代科技和现代传播手段不够重视。在贵州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过程中,数宇媒体技术、虛拟现实技术和交互式多媒体展示等尚末实现深度融合,导致传播效果受限。而数字化传播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信息的采集、处理、展示和推广。因此在贵州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且尚未形成集成化传播,导致非遗文化的数宇化展示缺乏连贯性和沉浸感,无法充分展现其魅力和价值。

(三)非遗文化内容挖掘不够,形式缺乏创新

在贵州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中,非遗文化内容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较为突出。在网络平台上对非遗文化内容进行宣传时,仅仅是将非遗文化元素简单呈现出来,缺少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贵州非遗文化内容被埋没和忽视,从而使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被遗忘。因此,非遗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只停留在表面的介绍和展示,没有深入挖掘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社会价值等深层次信息。缺乏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深入采访和报道,没有充分展示他们的技艺、传承故事和精神风貌,使得受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在数字化媒体技术传播中,对非遗文化的呈现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新颖性,无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例如,一些数字化展示只是简单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缺乏交互性和体验感。缺乏与其他文化形式或媒体平台的融合和创新,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三、贵州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策略

(一)深入发掘非遗文化,创新传播形式

对贵州非遗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挖掘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社会价值等深层次信息。与非遗文化传承人、专家、学者等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技艺、传承故事和精神风貌,将这些宝贵的信息转化为数宇化内容。创新传播形式,尝试使用新的技术手段,如虛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为受众提供沉浸式的非遗文化体验。结合现代审美和流行元素,对非遗文化进行再创作,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产品。例如,可以将非遗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新颖作品。建立多元化传播体系;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体系,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线下展览、演出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线上平台可以扩大受众范围,线下活动可以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制定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传播策路,根据受众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非遗文化内容。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项目,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二)提高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基于数字化技术传播非遗文化其前提条件必然是数字化技术的掌握和使用。贵州省很多非遗保护单位或者工作人员对于数字化技术非常陌生,甚至很多工作人员对于数字化技术尚未听说过。因此需要给与非遗文化传播工作人员讲解数字化的含义,同时介绍数字化技术运用的工具和技巧。其中比如利用现代的大数据、互联网、手机摄像机等工具。告诉工作人员如果制造非遗文化的视频传播非遗文化。并且通过数字化的网站或者平台整理相关的非遗物质文化种类和信息,让需要浏览信息的人能够快速浏览非遗物质文化,促进其传播。其次建立非遗文化数字化平台,将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内容进行整合和展示,方便受众进行浏览和学习。同时,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收集,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三)加强数字技术的集成化传播

贵州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传播。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对非遗文化进行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示和传播,实现与受众之间更有效、更直接的交流。贵州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括数字媒体技术展示、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和交互式多媒体展示三个方面。其中数字媒体技术展示是以交互体验方式将非遗文化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现;虚拟现实技术展示是以沉浸式体验方式对贵州非遗文化进行呈现;交互式多媒体展示则是通过数字化互动技术对贵州非遗文化进行展现。贵州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应加强对“数字媒体技术展示、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和交互式多媒体展示”的集成。

结语

当前,在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化技术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数字化传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更具时代感和感染力,能够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而言,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以数字化为契机,构建一个完善的传播平台。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应注重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整合各种媒介资源、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等,以实现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同时,为贵州非遗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波,王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视觉文化再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2):13-18.

[2]安钰欣,李俊丽.跨文化视角下羌族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路径探析——以“四川羌族水磨漆艺”为例[J].新楚文化,2023,(34):70-73.

[3]樊秘宇,杨雯.乡村振兴视角下非遗文化的传播策略与方法研究[J].文化学刊,2023,(11):29-34.

[4]刘古月.数字化传播视域下广西壮锦非遗文化品牌推广途径研究[J].西部皮革,2022,44(07):57-59.

[5]谈国新,何琪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研究现状、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理论月刊,2021,(09):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