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冠疫情下中国居民消费演变:结构、弹性与经济模型分析

作者

赵冬

平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浦东新区 201201

摘要:本研究通过GMM回归,综合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和杜森贝利相对收入理论,考察新冠疫情对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和弹性的影响。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滞后、城镇化率、抚养比、就业人数、性别比等。通过对八大消费领域的数据分析,揭示了疫情对居民消费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新冠疫情,消费结构,消费弹性,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相对收入理论,GMM模型。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演变。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推动了我国持续的经济增长。然而,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过去十多年形成的经济结构和个体经济行为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本研究以2004年至2020年的31省市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广义矩估计(GMM)模型,深入探讨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消费结构和消费弹性的动态变化。关注收入水平对不同类型消费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对经济结构的反馈效应,旨在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疫情对中国经济的深远影响。

二、研究设计

1.理论基础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与个体绝对收入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即个体富裕程度越高,消费水平越高。该理论还考虑到随收入增加,个体倾向于增加储蓄。杜森贝利相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受相对收入和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在模型建立中,引入消费和收入的滞后一期,构建基于面板数据的消费函数模型。

2.数据说明

研究范围涵盖了2004年至2022年间中国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选取的8个主要消费分类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主要指标为每个省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了平均可供居民用于消费、储蓄和投资的收入水平。对于缺失的数据,使用了城镇和乡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以城镇化率为加权系数来估算全体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反映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3. 变量说明

解释变量(对数):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滞后一期、人均消费滞后一期: 捕捉到前一期消费变动对当前期的影响。

控制变量(对数):城镇化率、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就业人数、性别比、平减人均GDP、政府干预程度、平均教育年限。

为确保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避免伪回归问题,确保在后续的分析和建模中获得可靠的统计结果,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4.消费模型建立及回归结果

说明:

因涉及消费结构和消费弹性的考察,模型中的C分为两种情况:

消费结构表示时, C代表消费占比: 某一类消费在当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的占比,用于反映消费结构的变化。

消费弹性表示时, C代表某一类人均消费: 八类消费中的某一类,用于分析消费弹性。

在分析中,引入消费占比的滞后一期、当期收入以及收入滞后一期,并通过GMM回归进行建模。

结果分析:

1)模型设为双边对数,表示弹性,解释变量每变化1%,被解释变量相应变化β%。

2)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系数是消费惯性度量,揭示了消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对于消费结构,正系数表示上一期收入增加使该类消费占比上升,负系数则相反。

4)对于消费弹性,负系数表示在疫情期间,人均消费受到了较高的收入滞后一期的负面影响,因为人们更谨慎,减少非必要的消费。

5)食品烟酒

食品烟酒占比上升,反映注重基本需求。人均食品烟酒消费增加,表明在经济不稳定时更愿意增加基本必需品支出。总体收入对食品烟酒消费的影响变负向,但可支配收入对其影响增强,反映对家庭日常消费保持谨慎。

6)衣着

衣着消费占比和人均消费下降,反映对服装支出的减缓。总体收入对衣着消费的正向影响略有增强,但可支配收入对衣着的影响减弱,疫情下更注重基本需求,对非必需品消费持谨慎态度。

7)居住

消费占比略有上升,显示更关注居住支出。人均居住消费增加,反映对住房或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总体收入对居住消费的影响更为负向,但可支配收入对居住的消费影响增强,追求更好居住环境。

8)生活用品及服务

消费占比和人均消费略有下降,受经济不稳定和个体收入减少影响。总体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变为正向,但可支配收入对非必需品的影响减弱,反映更谨慎对待非必需品支出。

9)交通通信消费

消费占比上升,人均消费增加,反映对交通通信服务的不断增长需求。总体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略有增强,但可支配收入对非必需品支出影响减弱,疫情下对非必需品消费更谨慎。

10)教育文化娱乐消费

消费占比稳定,人均消费略下降。总体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更为正向,可支配收入对其消费影响减弱,疫情时更愿意用总体收入维持基本需求。

11)医疗保健消费

消费相对稳定,显示对健康的关注未减。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上升,反映对健康服务的增加需求。总体收入正向影响医疗保健支出,可支配收入影响减弱,疫情强化了健康意识。

12)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

消费上升,总体收入正向影响消费,可支配收入对此消费影响下降,疫情下更注重非基本需求,整体上保持谨慎态度。

5.稳健性检验:

在本研究中,为确保结果的稳健性,我们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关键变量经过对数转换处理,以稳定方差并减少极端值的影响,确保数据处理的合理性。特别地,我们使用广义矩估计(GMM)模型,有效地解决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如通过工具变量对反向因果关系或遗漏变量的影响进行调整。此外,我们对模型进行了全面的诊断检验,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检验,确保模型假设的严格性。通过这些综合性的稳健性检验,我们增强了对研究结论的信心,确保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遍适用性。

6.结论:

基本需求消费优先: 在疫情期间,人们更加注重基本需求的消费,如食品、医疗保健等,这在消费结构中体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这表明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更加谨慎,确保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非基本需求消费下降: 非基本需求的消费,如衣着、交通通信等,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这由于经济不稳定和个体收入下降导致人们对非必需品支出的减少。

总体收入对消费的正向影响: 整体收入对多个消费品类的影响呈正向趋势,表明整体收入水平对消费仍有正向推动作用。然而,可支配收入对非必需品消费的影响相对较弱,因为人们更加谨慎地对待非基本需求。

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变化: 可支配收入对各消费品类的影响存在差异。在一些品类中,如食品、医疗保健,可支配收入的正向影响相对增强,而在一些非基本需求品类中,如交通通信、其他用品及服务,可支配收入的影响相对减弱。

7.建议和改善措施: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鉴于疫情对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建议政府加强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这可以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水平和延长失业救济期限等方式实现。

刺激经济: 为了促进非基本需求品类的消费,可以考虑实施一些经济刺激政策,如减税降费、消费券等,以提振市场信心,促使人们增加对一些非基本品的支出。

加强就业培训: 面对收入下降的挑战,建议政府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减缓失业率上升的趋势。

鼓励可持续消费: 鼓励可持续和绿色消费,通过宣传和奖励机制引导人们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促进相应产业的发展。

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针对交通通信品类的增长,建议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人们在远程工作、在线学习等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史琳琰, 张彩云, 刘乃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逻辑机理与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管理,2023,45(09):1-12.

[2] 颜迪, 罗楚亮. 支出弹性、消费升级与消费不平等[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2):100-113.

[3] 肖雪, 胡冰川. 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分析——基于QUAIDS模型和EASI模型[J].世界农业,2022, (07):67-81.

[4] 聂晓莹, 张志伟, 刘晨. 后疫情时期促进青岛市居民消费进一步恢复的对策研究[J].中国物价,2022, (06):32-34.

[5] 张焕明, 马瑞祺.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1,37(13):117-121.

[6] 赵晓罡, 薛继亮. 中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收入弹性的区域差异研究:1995~2007[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10):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