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

汪文婷

马鞍山工业学校 数控中心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职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机械基础》作为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为了深入了解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全面把握课程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

二、调研方法

1.实地考察:对本校的数控加工技术专业进行实地考察,观摩《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2.问卷调查:设计针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收集他们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访谈:与部分中职学校的机械类专业教师进行深入交流,探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做法。

三、调研结果

(一)教学内容方面

1.教材使用:《机械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多为国家规划教材,内容较为全面,但部分教师反映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脱节,需要更新和完善。

2.理论与实践结合:《机械基础》大部分课程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实训等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仍有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教学方法方面

1.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大部分教师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如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等。这种教学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又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2.个性化教学:部分教师尝试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但个性化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

(三)教学资源方面

1.教学设施:学校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面配备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如实验室、实训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等。这些设施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2.校企合作:学校与机械类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就业机会。这种合作方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又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部分教师反映《机械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脱节。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影响了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虽然大部分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仍有部分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这主要表现在实验设备不足、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时间有限等方面。

3.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氛围沉闷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改进建议

1.更新教材内容:建议相关部门及时更新《机械基础》课程教材,将最新的机械技术、工艺和设备等内容纳入教材,使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议学校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完善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增加实验时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建议学校加强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探索更加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五、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我们相信,在相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将得到不断提升,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涛.提高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0,No.279(02):221-222.

[2]蒋东霖,魏文净.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12):161-163.

[3]李卓婧. 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改革[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1.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