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联合形态与正畸诊疗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武雅青 乌兰其其格 通讯作者
内蒙古医科大学1 内蒙古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1,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2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摘要】 近些年,口腔医学和美学领域的专家们开始越来越关注鼻、唇、颏三者的协调性以及面下 1/3 的美观度。健康是正畸治疗的基础,健康矫治的理念反映了现代正畸治疗的发展趋势。正畸治疗不仅要考虑美观性,更要注重提升口颌系统的功能性。颅面中变化最大的组织就是下颌联合(mandibular symphysis,MS),它的形状和位置不仅是面部下1/3的一个关键参考标准,还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同时也关系到面部的生长类型及切牙的位置。因此,综合分析各因素对正畸诊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近年来有关下颌联合结构与正畸牙移动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下颌联合形态; 正畸治疗;下切牙
1、下颌联合的定义
下颌联合是下颌骨体部在正中联合的区域,同时也是人类胎儿下颌骨两半融合的区域由纤维软骨相连,也称为颏联合。下颌联合是下颌骨的解剖前部,由牙槽骨和基底部两部分组成[2]。牙槽骨容纳下切牙,其倾角通常与牙槽骨的长轴相匹配,并受到面部类型的影响。它的特征是一个颏突,一个沿联合中线凸起的垂直结构,以及位于其下缘两侧的成对球根状结构(颏结节)。在胎儿第5个月时,下颌的存在就已经很明显了,并且下颌骨在成年后仍保持着这一特征。MS被认为是下颌生长旋转方向的预测因子之一。MS的形态是一种复杂的表型,是不同于遗传、非遗传和适应性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功能环境影响MS的形状和大小,因此MS对咀嚼周期中不同时刻所经历的生物力学负荷表现出适应性的形态响应。颏部是下颌联合的突出部分,构成现代人独有的特征。(1975)Blumenbach 指出,“颏部”是颅面复合体的基础特征,也是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不同的特性。优美的颏部可以大大提升人的外表美感。
2、下颌联合的研究方法
4.1头 颅X线片是一种常见的研究下颌骨的形态学检查手段,它能直观地观察、测量下颌骨的形状。通过使用 X 线片和3H铅笔,我们可以在醋酸亚光描图纸和头颅侧位片之间建立一个连接。当两个部位没有重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同一台电脑上扫描并记录下颌联合的形状。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图像中的线角,更好地理解牙齿和颅面的解剖状况[5]。X 线头颅侧位片存在着双侧升支的不同,使得它们难以达到完美的重合[6] ,这会降低头部摄像的准确性。同时X射线束具有发散性,三维空间中的所有结构同时相互重叠,并产生较大的几何放大误差。下颌切牙区牙槽骨的唇面和舌面X线片图像分别是牙槽骨最前侧和最后侧的投影图像,并不具体对应于切牙区,所以使用头颅X线片检查下颌切牙区域的唇舌倾斜度和牙槽骨厚度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它仍然拥有许多优势,如放射剂量少、成本低 ,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7]。
4.2通过使用头颅侧位片 CBCT,我们能够更快地完成锥形束 CBCT扫描,并获得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更低的辐射剂量。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 X线成像中的图像畸变、放大和重叠解剖结构等问题。尽管 CBCT可以检测到下颌联合的厚度、高度等线性参数,但它们仍然不足以满足三维形态学检测的需求。因此, CBCT技术的发展为头影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加精准的方式,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8] 。CBCT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头部测量的精度,它的输出文件DICOM ,并通过 Invivo Dental 5软件的“3D Cephalometric”模块,可以将头部侧位片的数据转换成更加清晰的图像,从而减少测量误差[9]。三维的影像能够清晰而准确的显示颌面部、颅底、牙槽骨以及根尖周等结构。
3、下颌联合形态与正畸诊疗的关联
下颌联合的形态和下切牙的位置是正畸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下切牙区下颌骨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初始牙齿位置、正畸牙齿运动方向以及正畸治疗结束时的咬合稳定性。根据一些研究人员的说法,下颌联合是个人脸型上的重要组成部分[17-18],它可以帮助个人调整头部的位置,使其与上颌的形态相匹配。这种组织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的区域:牙槽突与下切牙[16]。研究表明,下颌联合的外观特征可能会影响到颌骨的发育[15],因此[14],它们的形态与厚度可能会成为决策者需要考虑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颌间手术的效果,并且可能会导致颌间手术的失败[10,11]。在骨性III类错颌病例中,正畸牙齿移动总是具有挑战性的。据报道,下颌前突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的前后厚度较薄,可能会限制切牙的活动范围。骨性III类错颌患者面下三分之一高长,常伴有牙槽狭窄、下颌联合舌外翻和唇骨薄。因此,下切牙明显的倾斜运动可引起唇龈退缩和牙槽骨丢失。薄的牙龈生物型和牙齿拥挤的存在可能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因此,正确评估下颌联合形态对于正畸医生和正颌外科医生在正畸治疗中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4、下颌联合形态与面下部美学
面部美观与社会心理健康和成功有关,患者进行牙齿矫正的主要动机正在转向改善外观,当代社会,除了稳定的功能性咬牙合外,人们对拥有理想的外观的兴趣日益增加,这使得面部美学的评估日益成为正畸治疗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美观应该是正畸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
下颌联合形态学对正畸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十分重要,特别是面下部的美学和美感的参考解剖学地标。从美学角度来看,下颌联合的大小和形状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颌联合的高度和宽度被认为是感知面部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下颌联合高度的畸形(当男性和女性分别大于前下面部高度的50%和58%时)被认为是最不吸引人的面部特征,因此,需要手术来纠正面部外观。女性颏部的方形轮廓被认为是不吸引人的,因为它给人一个男性化的外观,从而减少了女性化的外观。颏部是面下三分之一的一个重要的审美单位。从正面看,颏部区域的重要性主要取决于MS的高度,特别是与面部前下部和整体高度的关系。鼻、唇、颏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颏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嘴唇的外形、颌骨及牙齿的发育状况[13],而下颌牙的角度和位置则可以通过覆盖在它们上方的软组织来影响整体的外貌[19]。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美学的日益重视,正畸医生开始关注如何让鼻、唇、颏三者和谐统一。特别是下颌联合,它位于面下 1/3 处,是面部轮廓美学的基础,也是正畸治疗的重要依据。
5、下切牙移动的解剖学界限
正畸治疗的限度越来越受到正畸医生的广泛重视[20-21]。当发生错牙合时,下颌切牙处于平衡位置,当牙齿移动时,应寻求另一个平衡位置。颊和舌皮质骨是切牙运动的解剖学极限,因此也是正畸治疗的极限。正畸牙齿移动是由牙槽骨对压力和张力的生物反应引起的。分别是吸收和增生。对二次重塑和牙齿移动的研究发现,当前牙前后移动时,牙槽骨厚度减少,舌皮质板根穿孔。这些结果与Handelman研究相一致,这表明医源性的后遗症,如牙根穿孔、裂开或开窗,可能是由于牙齿移动超出了牙槽的尺寸而发生的。正畸治疗中若控根移动不当或使用不适宜的正畸力,牙周组织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就十分容易发生骨开裂和骨开窗[22]研究显示,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会导致牙槽骨破坏、牙槽骨断裂、牙齿牙根吸收和牙龈收缩[23-29]。
6、 小结与展望
美丽可以说是每个人心中最深刻的渴望,其中最显著的就数脸庞了。如今,大多数人都在努力改善自己的容貌,根据相关数据显示,80%以上的患者都在寻找矫形手术。在这种情况下,正畸专家也开始更加认真地研究如何让鼻、唇、颏完美融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适当的颏部位置是正畸治疗的相关目标,了解影响因素令人鼓舞。
[1]Arruda K, Valladares Neto J, Almeida G. Assessment of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 of Caucasian Brazilian adults with well-balanced faces and normal occlusion: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facial type[J]. Dental Press J Orthod. 2012,17(3):40-50.
[2]KHAN M Y,KISHORE M S,BUKHARI S A,et al. Alveolar and skeletal chin dimensions associated with lower facial height among different divergent patterns[J]. J Clin Diagn Res,2016, 10(5):75⁃80.
[3]邵奕奕,余哲,秦璐,等. 锥形束 CT 转化头颅侧位片与传统 头颅侧位片测量一致性研究[J]. 北京口腔医学,2016,24 (5):280⁃284.
[4]王宏伟,闫明,李创,等. CBCT转化头颅侧位片与传统的头颅侧 位片一致性的研究[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1):70⁃74.
[5]王嘉艺,王珊,王林. CBCT 在口腔正畸学头影测量中的应用与发展[J]. 口腔医学杂志,2016,36(11):1047⁃1050.
[6]赵英斌,廖思远,霍明月,等. 三维头影测量的研究现状[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18):25⁃31.
[7]Gómez Y, García-Sanz V, Zamora N,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mandibular symphysis form and craniofacial structures[J]. Oral Radiol, 2018,34(2):161-171
[8]Sella Tunis T, May H, Sarig R, et al. Are chin and symphysis morphology facial type-dependent? A computed tomography-based study[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21,160(1):84-93.
[9]MAETEVOMKUL S,VITEPOM S.Factors influencing soft tissue profile changes follow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 inpatients with Class Ⅱ DivisionⅠ malocclusion[J]. Prog Orthod,2016, 29(2):17⁃13. (收稿:2020⁃05⁃15 编辑:李以圣)
[10]Enlow D H,Hans M G.Essentials of facial growth[M].Ann Arbor,MI:Needham Press, 1996:76-77.
[11]Holliday C M,Nesbitt S J.Morphology and diversity of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 of archosauriforms[J].Geol Soc London Spec Publ,2013,379(1):555-571.
[12]Khan M Y,Kishore M S,Bukhari S A,et al.Alveolar and skeletal chin dimensions associated with lower facial height among different divergent patterns[J].J Clin Diagn Res,2016,10(5):75-80.
[13]Tunis T S, Hershkovitz I,May H,et al.Variation in chin and mandibular symphysis size and shape in males and females: a CTbased study[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20,17(12):42-49.
[14]Manea I,Abascal-Pineda I,Solano-Mendoza B,et al.Facial growth pattern:Association between lower incisor position and symphyseal morphology[J].J World Fed Orthod,2017,6(4):147-151.
[15] 何昌平,邓锋,王华桥,等. 不同切牙定位方式对骨性Ⅱ类患 者审美评价的影响[J]. 口腔医学研究,2016,32(5):497-501.
[16] Handelman CS. The anterior alveolus: its importance in limit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occurrence of iatrogenic sequelae[J]. Angle Orthod,1996,66: 95-110.
[17] Hwang DS,Kim YI,Lee KM.Effect of intended manual condylar positioning on skeletal and dental changes in skeletal Class III deformities: CBCT-generated half-cephalogram[J]. J Craniomaxillofac Surg,2014,42( 1) : 7-12.
[18] Kim Y,Park JU,Kook YA. Alveolar bone loss around incisors insurgical skeletal Class III patients[J]. Angle Orthod,2009,79 ( 4) : 676-682.
[19] 于新,李博勋,刘奕. 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颅底形态特征研究 [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2,5( 8) : 488-490
[20] Li YM,Liu JL,Zhao JL,et 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pharyngeal airway of female skeletal Class Ⅲ patients following bimaxillary surgery: a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evaluation[J].Int J OralMaxillofac Surg,2014,43( 7) : 862-867.
[21] Lee KM,Kim YI,Park SB,et al. Alveolar bone loss around lower incisors during surgical orthodontic treatment in mandibular prognathism[J]. Angle Orthod,2012,82( 4) : 637-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