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情境为媒介,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董慧英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平盛第三小学校 山西 大同 037038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与落实,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新颖、高效的授课方法。同时,也重点提出了“加强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教育理念,使生活情境教学法走进了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活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主要指的是提炼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元素,借用生动形象的例子,让抽象知识变成具体的内容,加强学生的感知,促使学生能快速理解和应用。同时,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为主、抽象为辅,而生活情境的创设对小学生来讲是更有效的,也是小学数学高效教学手段之一。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前言
现实生活中数学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商场中购买商品时会涉及数字计算;家庭日常收入和支出中也包含大量数学知识;在银行存钱时需要计算利率,从而明确收益。这些例子都充分表明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所以,这也说明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不可切断的。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小学教师应该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助力数学教学。
1 创设生活情境,回顾数学历史
人类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人类天生就具备数的意识[1]。手指计数、石子计数、结绳计数直至今天的书写计数,这种演变过程充分说明了数的概念之所以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和分配的需求。而在计算中,大数减少数的需求存在才会产生负数,而负数的存在才能让人们表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如收入20元和支出20元。
比如,学习“圆的周长”有关内容时,学生通过具体的探究能总结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在学生得出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为学生简单介绍祖冲之与圆周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对于整个世界来讲,祖冲之是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六位数的人。带领学生回顾人类进化史以及数学的发展历程,创设生活情境,探索与所学内容相吻合的部分,让学生能在数学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古代先辈的智慧,更加热爱当今的数学,憧憬于明天的数学。
2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数学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理解、应用等水平,还要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将传输知识为辅,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主。小学是学生初步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但却是依赖于教师的。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2]。
比如,在学习“应用题”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应用题内容进行角色演绎,由学生自主编创演绎剧本,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进行扮演,使学生与应用题紧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角色演绎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其中的数学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问题场景的仿真模拟,会让学生以有趣的形式思考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特点,而不是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的情境,这样将会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3 创设生活情境,描绘生活画面
对于小学生来讲,数学这门课程是极其抽象、难以理解的[3]。而且,整个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在面对计算有关这些内容学习时更是产生了严重的厌烦情绪。而新课程为计算教学内容配备了生动的情境图片,也让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生动描绘其中的问题情境,将会有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抽象的知识更容易理解,让复杂的计算方法更容易掌握。
比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色彩鲜艳、生动立体的画面。如:“”某某小学的学生现在要去植树,刚开始去了5人,后来回来1人,现在男生有4人,女生有2人,但需要种植9棵树,目前已经种植了3棵树……教师在描述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并对学生提出具有引导价值的问题:“以数学的角度来看,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并说一说你看到的情境。”课堂中鲜活素材的引用,生动画面的展示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课堂氛围异常热烈,教师不需要运用太多的语言,学生就能将知识掌握得扎实,真正实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目标。
4 创设生活情境,重现生活事件
相关心理学研究数据表明,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贴近时,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程度将会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在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重组,使教材与生活融合在一起,重现生活事件,以此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能从被动化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比如,春节来临时,同学们都会收到父母长辈给的压岁钱,这些压岁钱怎样保管更合适?怎样才能让这些压岁钱变得更多?由此引出“利息问题”,重现三生活场景,并对学生提出问题。如:“”将压岁钱存入银行一年后,能取出多少钱?这样的情境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因此,学生会更投入、更高兴,教师也会教得更轻松。由此能够看出,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对数学知识学习来讲具有较高的价值,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让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引入生活元素,应用生活实例,能改变枯燥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活跃、生动,能让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目标”。而且,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具体、能感知的知识,让难点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易学,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以愉快的方式掌握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场景中,进而实现新课改的目标。但是,生活情境的创设需要重视多个问题,并不是任何知识点都适合运用,也不是运用得越频繁越好,要符合课堂实际情况,合理、适度、恰当地创设生活情境。
参考文献:
[1] 王薇.情境式学习活动: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路径探究——基于活动理论的实践框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2,34(05):77-84.
[2] 王敏.灵动课堂,源自生动情境——论情境教学法在培智学校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2,(16):130-133.
[3] 王玉林.“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情境化教学设计及反思[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2,21(0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