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杭州西湖景区匾额书法调查研究

作者

杭正镇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0

摘要: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本文旨在以西湖景区匾额书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匾额具有点景、劝世、言志等作用,这些匾额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与西湖风景意境山水融为--体,给西湖的青山绿水增添浪漫氛围和艺术情趣。这已成为西湖地方文化乃至杭州书法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探究匾额书法的风格特征及其审美,并作出大致分类,正体书和行草书匾额。第二部分实地探索西湖景区书法匾额类型并做调查分析,从中提取典型例子来介绍匾额书法的共性特征。第三部分通过调查分析杭州西湖的实际情况深入理解匾额书法。从个人的角度理解匾额书法的发展与匾额书法与社会的融合。

关键词:书法;匾额篆刻;西湖

1 引言

匾额——中国传统艺术与风景的融合。匾额的内容贯通了中国书法的底蕴与书法家的胸怀气度,所展现的气质与自然风景环环相扣,谱写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组合成分。我们可以在了解书法后举一反三,透过表面看本质,就会懂得匾额的形制不过是另外一种书法的体现,在宫殿体现了权贵德威地位,不再是纯粹的书法欣赏,却是逐渐向着社会阶级靠拢,这也是匾额的一大魅力与象征。这是作为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而现在,更多是融入现代风景园林,被赋予新的内涵影响,更多的变成文化的一大标志。本文以杭州西湖为切入点,实地探寻匾额书法的研究,以匾额的文化艺术社会价值分类和作用以及匾额书法为例,浅淡匾额书法。

2 匾额书法风格特征及其审美价值

匾额的书写通常以大字为主,需要书者极高的书法能力和文学艺术素养,才能使下笔神韵与环境交相辉映互相融合的基础上,表现出意境与写实相融合,即“天时地利人和”,这样才能阐释出匾额的最佳形式。

西湖景区风景众多,风采各异,或雄伟壮丽,或温婉恬静。大大小小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与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相辅相成,相互呼应又彼此独立。景区面积跨度范围大,文化影响辐射范围广,这种相互联系又各有特色的“矛盾”成为西湖景区的一大特色。而且南方自古就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对艺术的发展有百花齐放般的包容,且远远胜于其内陆城市,不似闭塞独尊儒术的死板,不拘泥于形式,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颜正楷”,而是千丝万缕的风情浸入我们视界。其开放程度相较于其他风景区或者同时代的作品都是包容无限。这点从匾额书法中就能看出。

篆书由于书法史的原因,进入人们视线有些缓慢,是研究匾额书法时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匾额上大多是楷书和行书,篆书是很少有的。当然,篆书的题字起源很早,大概在秦代就已经出现,只是随着时代更替,新的书体盛行,这些珍贵的匾额书法作品都没有保存下来,只有古书寥寥几句的文字记载,所以今天无法亲眼看到秦篆书法的匾额之美,也确实可惜。

到了清代,时代的轮回再次开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时候出现了一大批篆书家,如邓石如、王鹏、赵之谦、吴昌硕等,受大环境的影响,再次出现了篆书牌匾的高潮,并且兴盛一时,由于年代与当代较近,使得这些匾额大量保存下来。篆书和匾额书法风格极其相似,遵循古法笔纯正单一中锋行笔,提、按、起、止、转都达到了圆润厚实的立体效果,风格端庄典雅、圆润,结构均衡、纤细,富有韵味,规矩中不失灵动。还有剑走偏锋,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合隶书楷书笔画,甚至带有行书笔意,创作出独特的篆书书体形式。

隶书的“方劲古拙”古朴素雅”是篆书简化的结果。“蚕头雁尾,笔必三折”是指的是隶书独特的横画表现形式。到了东汉中叶,隶书的审美功能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实用价值,观赏价值越来越高,用于日常书写的机会也逐渐变少,多用于匾额碑刻以及作品中,这也间接导致了隶书的变化越加多端,又从变化多端中透出金石一样的古朴庄重,雄浑壮美。

楷书变化不定,雍容华贵如同牡丹,有的俊美坚韧,凌冽如风,还有的阴柔邪魅,但风骨犹在。楷书点画齐备,根据不同字形写出棱角风骨,写出不同的气度形态,比例协调,横斜竖弯,整字平正。就如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他下笔风格方圆兼施,凌厉飒爽,以方为主,点画铿锵有力仿佛将毛笔的弹性传导在纸面,笔力凝聚,力度控制极为精妙,中宫收紧,严谨工整,下笔凝练,空间疏密得当有收有放。颜真卿的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结构统一,特点明显,基础性强,笔力雄厚,端庄大气,风格鲜明,篇幅浑然一体。

行书是界于楷书和草书两者中的一种转变书体。书写时带有楷书的起笔比较放纵、流畅,笔意却向草书靠拢。当笔意接近草书,称为行草;当书写时相对稳定,书写速度比楷书迅速,笔意跃于纸上,笔意接近楷书,称为行楷。行书是楷书的加速度,是楷书的流动。其风格千变万化,受书家性格心情起伏影响,与楷书不同,行书入手果断下笔狠辣,使得整体连贯而又不烦乱。

草书有两种含义,不同的对比对象阐述出两种含义的不同,如果以端庄法度的字体作为对比,那草书第一个含义就是潦草的的字,不论书体。如果按照篆隶楷行这些书体做为对比来说,那么草书就是一种单独存在且具有自己独特法度的书体。在这里主要讲的就是第二种意思,草书在狂乱中优美,但又不失法度,如惊雷入池,升腾蛟龙。草书的匾额豪放的风格也多带有强烈情感。

曲院风荷景区位于西湖西岸金沙涧流入西湖处,东接岳湖,西傍杨公堤,毗邻郭庄、竹素园。南宋时,这周边有一座酿酒的作坊,用金沙涧的流水作为原料,制造曲酒,一时间举国闻名。一旁是院旁种植荷花颇多,每当夏日微热风渐起,荡起湖中涟漪,吹动荷叶的同时,若有若无荷香与酒香四溢,暗香入鼻,甜在心尖不醉似醉。南宋画院画家题景,称之为“黼院荷风”。后来清康熙帝书“西湖十景”时,一时笔误, 便成了现在的“曲院风荷”,并建亭立碑于岳湖边。荷似酒醉而艳,酒因荷香而清,这引得历代文人诗家多有咏赋。明代张岱有诗点出了这酒、荷、风的关系:“颊上带微酡,解风颐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此景此情此韵此感,描述得淋漓尽致。

3 西湖景区匾额书法实地调查分析

3.1 西湖风景区匾额功能划分

匾额按照功能划分可以有很多分支,比如故宫紫禁城的匾额是属于官署门第类,而用于表彰功德学识,属于上级颁发赏赐的,如“浩气长存”就属于功德声望类,当然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无非君臣孝道,所以牌坊都属于贞节贤孝类,这个类型高度体现了程朱理学禁人欲存天理,和中国独特的孝道文化。孝道文化还有一个重要联系就是祠堂,这是古人对先祖的敬重,基本古代中国大户人家都会有一个独立的祠堂,而一般的平民也会有一个同姓家族的祠堂,这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群居生活,这就是寺庙宗祠类,当然少不了文人雅士托物寄情的书斋堂号类表达自己的志向。当然,匾额的分类还有很多,在西湖最多的就是楼阁殿堂书斋堂号了。

楼阁殿堂这种牌匾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建筑物和风景的名称,这是牌匾最基本的功能,所以大多是楷书,更方便为人们所接受,楷书笔画通俗易懂,又更能体现庄重的气氛。祠堂(庙)、官府门第、房斋雅名是这类牌匾最常见的形式。

在阁楼殿堂牌匾中堂号匾额是--种特别的匾额,所谓堂号,大部分是与先辈前人相关,而堂号的取名也是非常讲究,它承接着劝世励志,以及整个家族的期望的特点。可以说是“家族世界观”“家庭座右铭” 这个堂号,并不是西方那种一脉单传的家族,而是整个姓氏的家族,远在天涯海角,都离不开家族的期望,这也许也算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与开阔的胸襟。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四大姓氏“王”,王姓家族通常堂号牌匾都会使用“槐荫启秀”或者是“三槐堂”,从字面意思绝想不到其内涵所表达的期望。《宋史》 中就有段关于王姓堂号来历的记载。

文澜阁,为一块竖匾。其榜书一半为汉字,另一半为满文,因为是清代光绪帝题写。关于这块匾额有着这样的故事:清光绪七年(1881),文澜阁重新整顿,《四库全书》 就藏于文苑阁中。文澜阁是我国七大书阁之一。当年十月十六日,浙江巡抚谭钟麟上折光绪帝求赏“文澜阁”,俾壮观瞻。此得提议到光绪帝允诺,并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御赐了光绪帝亲笔“文澜阁”匾额。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走访,发现更多群众表示在西湖风景区中遇见最多的匾额就是建筑园林匾额。相当一部分人表示这种建筑园林额就像古代标志一样,外出旅游拍照必备,颇有古代“网红打卡点”之顶流。更有几位调查问卷的填写者认为,这种匾额就是园林建筑的灵魂,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时光荏苒,岁月难寻,但是岁月有情。在数千年之前,立匾额之时,他们也会觉得这是一个建筑的精气神吗?中国的传统文化仿佛有基因一般,不解,但又冥冥之中知晓答案。有些东西,就是中国建筑的脊梁骨和精气神。

3.2 西湖风景区匾额按制作技艺划分

根据匾额制作方法下刀方式不同,可以分为阴刻匾、阳刻匾等。

阴刻的概念和篆刻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就是让文字陷下去,只刻文字,而阳刻正好相反,是由背景切入,背景陷下去,将文字显现出来。阴刻匾多用于材料为石碑等笨重且巨大的材料上,而阳刻匾多用于类似木质材料的匾额,轻巧方便,凸显主题。

虎跑在西湖风景区西部大慈山中,因有这一名 泉而闻名于世,所以又名虎跑泉。西湖龙井乃西湖- -绝, 虎跑泉就像是为西湖龙井应运而生。所以又说“龙井茶,虎跑水”为西湖双绝。

黄龙洞位在西湖风景区内。黄龙洞匾额现悬挂在西湖山黄龙洞的入口大门上。黄龙洞是栖霞洞中较为著名的景区之一,现在“黄龙吐翠”是“新西湖十大景区”之一。这里最初并不是道场,而是一座佛寺,建于宋代,叫湖广仁王寺。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 ,宋理宗亲赐”护国仁王禅寺”之名。后来,黄龙被封为灵济侯,赐额为”护国龙寺”。据清代翟灏等人的说法,黄龙寺在洞庭之侧。南宋淳佑八年(1248年),宰相郑清之躬身祈雨,赐护国黄龙祠。清康熙八年(1669年),知府嵇宗孟祷雨祠前之潭,甘霖倾注,亲自严选标题并写下诗句。

3.3 西湖风景区匾额按材质分:

匾额的材质众多,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因地制宜”的特点,最常见的就是木质和石质匾额了,后来冶金技术的发展金属等质地的匾额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后来匾额的发展迅速,还夹带着美观的作用,再加上工匠技艺的发展于是琉璃匾、瓷匾诞生了,这对雕刻师傅的技艺功底十分的高,在如此易碎的材质上雕刻,无疑对技艺的挑战。再后来手工业的发展丝织竹匾、纸匾等,在西湖风景中,木质匾额石质匾额最为常见。匾额的材料其实大多都是木质和石质,一是因为材料常见并且造价较低,二是对工艺的要求相对较低,不像瓷质那种对工艺较高,三是中国建筑材料承重有限,木质匾额轻巧且与建筑材料融为一体,更加美观。石质匾额大都是大型匾额或者是以石头为主,依石而建,石质匾额笨重,一般在家庭中很少应用,大多都用于建筑园林匾,在墩台上与环境和承载体融为一体。金属匾额是后期冶金技术比较成熟后出现的新生事物,题字多为机器刻制,方便快捷,经久耐用,适用范围,但却是因高度自动化少了些“文气”多了些“匠气”。

雷峰塔就是典型的金属质地匾额,雷峰塔匾额悬于雷峰塔正中,是由启功题字书写。匾额为钢质铜字,重325千克,宽3.8米,高1.45米。塔为八面面面精巧绝伦,具有高度对称美感,七层楼阁式建筑,后来遭雷雨天气损坏。直到南宋初期,下令重修并改为八面五层楼阁式塔,但气势不减。后来到了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 塔檐毁于倭寇纵火烧灼。白娘子和许仙的传奇故事中,就是西湖景区的雷峰塔。后来1924年坍塌,新中国后重建雷峰塔,样式结构不变,仍保持八面五层阁式塔。

韬光径则是木质匾额,据记载应为竹木,也应了苏轼那句话“宁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这小路中,也颇具禅意。这是北高峰是灵隐寺的倚山,海拔314米,与南高峰合称“双峰”,“西湖十景”之一便是这里的“双峰插云”。登上北高峰,极目远眺,眼前群山环绕,也正像古人所讲“孤山不孤”西湖就在眼下,如碧玉翡翠,隐匿在薄雾之中,不禁让登高人停下脚步不断感慨“淡妆浓抹总相宜”。从灵隐寺至韬光,有一山间小路,行人稀少,偶有蝉鸣鸟叫,轻松翠竹环绕,令人心旷神怡,在暗香涌动中慢慢踱步。继而直走路上有一亭,上挂有“韬光径”匾,篆书。韬光,原名并巢枸坞,得名韬光全因唐代高僧韬光禅师在此修行,并在此建立佛寺。

4 结语

文人骚客可能在对月感怀独酌时都想不到自己那些酒后挥墨,在当朝不被重视的墨迹,将成为我们后代视若珍宝的书法文物,历史的车轮虽然没有因为他们停留,但是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各种匾额都是由名人或文人写的。这样的老匾额现在在市场上已经很难找到了。这些匾额集文字、印刷、雕刻、色彩于一体内容选材精致又精。它们大多语言华丽,书法精美,文字简练。匾额是我国独特的商业语言和文化符号。匾额书法与书法又不尽相同,匾额将要融入风景,并且带入政治色彩。

书法则是不同的,书法挂于室内,更具有私密性,对主人的文化品味、文化修养有更高的针对性,笔者认为匾额和书法相辅相成,更要汲取匾额书法中的“势”。匾额是浓缩的书法,是三维空间的书法,将书法填入非情感的感情,这或许只有匾额才能表达出来的。它比书法厚重,在创作的同时更要沉下心,求力透纸背的力度,不可轻佻浮于纸上。大字看似容易,实则不然,大字就相当于把所有的细节全部放大,供人观赏,无法藏拙。有的匾额,美则美矣,然“远看美人近看花”,。所以要在创作时有收有放,张弛有度,不能因为局部而丧失整体,更不能因为整体而忽略细节的起笔收笔。要精益求精反复琢磨,才能在书法的道路上更进一层。

通过更深层次的实地考察,面对多种形制体制的匾额,管中窥豹般的看到匾额文化中的冰山一角。更多充满中华民族传统魅力的文化正在稳步向我们走来,在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发挥出当代青年不断进取的特性,以点聚面,多元化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匾额的出现,使书法增加了风土民情,填补了中国文化中世俗的一面。让我们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遥不可及,并不是高攀不起。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未来的日子,我们更要细心观察,也要遵循古制。有目的的创新,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让古朴与传统在我们身边多保留片刻吧。

参考文献:

[1] 沈嘉慧,薛一.浅析清代匾额书法的分类及其价值[J].作家天地,2022(03):169-171.

[2] 杨帆,李楚凝.清代中期《说文解字》的校刊及其对篆书艺术之意义[J].书法教育,2021(08):50-59.

[3] 罗雨婷. 中国十大名楼匾额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1.

[4] 崔行华.匾额书法款识审美论析[J].书法教育,2020(08):72-75.

[5] 杨帆,连超.由《说文解字》的几个版本论到篆书创作中的字书运用[J].艺术探索,2020,34(02):50-60.

[6] 徐伟强. 篆刻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

[7] 陈佳. 清代朝廷书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