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的路径
张田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委党校 吉林 通榆 137200
摘要: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只有抓住乡村文化振兴这个魂,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基于此,本文分析研究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文化自信;乡村;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1 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和价值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乡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精神文明方面还有空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因此,要想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就要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村得以安放“乡愁”,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铸牢乡村振兴的文化之魂。
(1)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国情农情,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以文化促发展,以文化增内涵。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面子”上,更要发掘和培育以百姓文化需求为导向的乡村文化,用文化精髓守住乡村振兴的灵魂,不断推动乡土文化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引来源头活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和持续动能。唯有乡村文化成为人人艳羡、人人向往的文化生活,才能使得乡村成为人才留恋、产业兴旺、生活幸福的去处,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振兴代表着亿万农民的文化精神认同。
(2)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价值。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
一是文化振兴可以助力“产业兴旺”。产业兴旺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文化振兴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产业兴旺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文化振兴可以助力“生态宜居”。实现生态宜居,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形成环境友好型和低碳的生活方式,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态宜居,更需要以乡村物色文化底蕴为依托。
三是文化振兴可以助力“乡风文明”。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索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提振农民的精气神,促进农民养成良好的思维、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是文化振兴可以助力“治理有效”。自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实现自治,必须加强自治能力建设,培育自治文化,养成自治意识,掌握自治方法,提升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
五是文化振兴可以助力“生活富裕”。生活富裕不仅体现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体现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振兴可以为农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农民在精神层面有更多的充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2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的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探索统筹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扎扎实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活动,以乡村文化的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1)着力加强村风民俗和乡村道德建设。推进农村文化振兴就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引领至关重要。抓好文化落地生根,是乡风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一是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倡导诚信道德规范。二是要强化乡村道德治理的政治支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注重民间自治组织的发展。三是要完善乡村道德治理的运行机制。乡村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作,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现实上讲,应努力探索制度规范和保障,实现制度的普遍遵守和有效运行,这样才能使乡村道德治理这一“软任务”持久开展下去。因此要探索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探索建立激励奖惩机制,坚持不懈地完善村规民约。
(2)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充分发挥我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不断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提供载体。
一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有着上万年的历史,中国传统的社会生产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农业为古老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规定了特定的政治道路。
二是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中国的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生动的体现,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交往特征、风俗习惯等。可以说,乡村文化是乡村的血液,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根基。因此,在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冲突、碰撞过程中,要重塑乡村文化,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相辅相成,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力量,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目的。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是多措并举提升乡村文化的质量。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做好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
作者简介:张田(1980.9-),女,汉族,吉林通榆人,现任职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委党校,研究方向为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