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境遇与策略

作者

王海梦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30

摘要:山东博山以其丰厚的矿石资源,浓厚的文化气息,悠久的历史传统,成为我国琉璃艺术之乡。面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博山琉璃的发展形势严峻。博山琉璃艺术创新性和艺术性极度匮乏,使得这门传统艺术慢慢衰败。振兴博山琉璃艺术,政府应加大对博山琉璃艺术的资金投入,大力扶持地方传统文化产业;在琉璃的传承过程中以师徒传承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学习与培养,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弘扬与可持续发展,保证博山琉璃的人才后备;利用媒体力量,提升博山琉璃艺术的知名度;面对当代市场,探索消费者需求与审美,与潮流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博山琉璃品牌;加大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让传统手工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相互融合,以发展来带动博山琉璃的传承,为传统手工业带来新鲜的血液。以最新时代科技实现博山琉璃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博山;琉璃;传承

1 博山琉璃艺术的发展建议

近些年博山琉璃艺术的衰落,使得这门传统艺术慢慢衰败。政府、企业、大众开始投入资金、人力、科技等以阻止博山琉璃艺术的颓势。同时,媒体也应该宣传和发展博山的琉璃艺术。对于博山琉璃艺术来讲,可采用的发展建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加大对博山琉璃艺术的资金投入

首先,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地方传统文化产业。申请博山琉璃艺术的保护项目,加大对博山琉璃艺术的资金投入。其次,寻找企业合作发展。资金的投入带来优厚的工作条件,吸引高素质设计类人才的参与,将当代先进设计理念与时代特征赋予琉璃艺术的设计中,制作高标准的优秀琉璃艺术品。同时带动博山琉璃艺术与外界的经济交流,带来经济效益。

1.2 与高校教育合作

师徒传承是传统手工艺教育的重要模式,师徒传承教育在博山琉璃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现博山琉璃艺术的参与者多为面临退休的老工人,缺乏后继力量的补充,博山琉璃艺术制作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问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手工艺传承受到市场经济、消费者需求决定和影响,在现代艺术文化环境下,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高校的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更是博山琉璃艺术发展的迫切需求。现今琉璃设计已渐渐在各高校开设课程并进行教学实践。在琉璃的传承过程中以师徒传承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学习与培养,能够解决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危机,并使传统手工艺传承更科学化、系统化,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弘扬与可持续发展。与高校的合作可使博山琉璃艺术更加富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可解决当前严重的人才缺失问题,保证博山琉璃的人才后备。

1.3 扩大博山琉璃艺术的宣传

新闻媒体的铺天盖地,带来了信息媒体时代,博山琉璃艺术正处于衰退期,让大众关注博山琉璃艺术需加大琉璃艺术的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站的新闻传播和地方的宣传活动,提升博山琉璃艺术的知名度。

近年来,博山区加大对陶琉企业宣传力度,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每年组织全区陶琉艺术大师参加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展览会等活动,举办琉璃文化艺术节,向世界展示博山优秀的陶琉文化,搭建中外广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推动陶琉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策划拍摄《琉璃身世之谜》《幻彩琉璃》《手艺—琉光璃彩》《百变琉璃》等专题片,并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编纂了《陶风琉韵》《琉光璃彩》《中国博山陶琉名人名作》等作品,宣传博山陶琉文化和陶琉艺术工作者。对陶琉人才的宣传推介,不仅提升了陶琉艺术大师的知名度,也为博山区陶琉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4 打造具有特色的博山琉璃品牌

传统手工业的传承发展不仅需要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作、执行销售,更需要一种思想流入,形成一种风格与品牌。挖掘传统手工艺之美,需要提升匠人的审美价值观,探索当代市场消费者需求与审美,与潮流结合,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

博山区应着力打造集工业、商贸、服务、旅游、城市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并以打造中国(博山)陶琉古镇为目标,重点抓好博山古窑村传统村落保护、中国(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大师村、博山大街等陶琉文化项目建设,坚持文旅融合和项目多功能定位,积极推进项目资源深度开发和功能延伸,全力打造集产业发展、体验观光、文博会展、创新创意、品牌推介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琉璃文化项目。提取琉璃中文化要素,将低端产品转型为高端艺术收藏品,大力研发“艺术琉璃、传统琉璃、创新琉璃、时尚琉璃”。

1.5 加大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

当今经济与文化齐发展的环境下,国内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也不断深入。手工艺作为情感载体为传统与现在架起了一座桥梁,既满足了人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实需求,又实现了保留本土化的生活理想。这是传统手工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

加大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让传统手工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相互融合,以发展来带动博山琉璃的传承,为传统手工业带来新鲜的血液。以最新时代科技实现博山琉璃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博山琉璃——需要一场创意革命[J],消费日报,2014.

[2] 宋暖.博山琉璃及其产业化保护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1.

[3] 朱雪.窑火续薪——现代博山琉璃艺术的传承问题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5.

[4] 姚任聪.论山东博山琉璃艺术的应用研究[D], 鲁东大学,2017.

王海梦,女(1990.7-)汉族,山东济南,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摄影艺术与影像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