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红色记忆的叙述策略

作者

孙嘉骏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延续红色经典,本文谨以央视《梨园周刊》融媒体专题资讯类栏目推出的专项纪录片《戏曲中的红色记忆》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叙述原则、叙述结构、叙述技巧三个维度,探究新媒体视角下的红色记忆构建策略,以求促进红色文化的发展,推动红色血脉的赓续。

关键词:红色记忆;人民性原则;叙述视角;符号系统

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弘扬红色精神,戏曲舞台上不断演绎红色经典:中国国家京剧院演出现代京剧《红灯记》,上海长宁沪剧团推出大型沪剧《赵一曼》,河南豫剧团新编豫剧《铡刀下的红梅》……来自全国各地的曲目演出备受关注,以高涨的艺术热情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观众,引领人们回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为延续红色经典,笔者谨以央视《梨园周刊》融媒体专题资讯类栏目推出的专项纪录片《戏曲中的红色记忆》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叙述原则、叙述视角、叙述技巧三个维度,探究新媒体视角下的红色记忆构建策略,以求促进红色文化的发展,推动红色血脉的赓续。

1 红色记忆:集体属性与社会属性强化国家认同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心智印象,是个体对过去的亲历经验、感知形象、知识结构的回忆、保持和再现。集体记忆是“社会”这个大环境的产物,它是历史、文化、认知互动的结果,具有社会建构性。正如哈布瓦赫所指出的,“集体记忆可用以重建关于过去的意象,在每一个时代,这个意象都是与社会的主导思想相一致的。”[2]从这个维度来说,红色记忆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衍生物,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文化方面在记忆维度的体现,更是集体记忆的一种体现。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利用红色记忆的集体属性与社会属性,通过对红色记忆开展唤起、区分与构建等操作,提供兼具时代特色、向上精神与实践取向的价值导向,彰显主流话语,强化民众的国家认同,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红色记忆叙述原则:人民性

《戏曲中的红色记忆》严格遵循人民性这一根本原则,围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展开构建红色记忆。该节目中婺剧《信仰的味道》以母亲与陈望道的对话为切入点--母亲心疼儿子日夜操劳,“竟将墨汁当成了糖,还说甜”;儿子高兴地告诉母亲“这墨汁书写的是共产主义的真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寥寥数语,不仅生动展现母子间的温馨亲情,更通过日常的对话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救国真理的渴求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体现得淋漓尽致。京剧《红军故事·军需处长》将军需处长“火雁”将物资全部留给病弱战友,自己却孤身冻死在山顶的故事娓娓道来,通过展现极富生活气息且闪耀人性光辉的情景引发人民群众的共鸣。

纪录片《戏曲中的红色记忆》之《信仰之火》正是从个体记忆的“小角度”切入,以“信仰”二字开篇,结合大量文献影像作为铺垫,使人们更加清楚不同曲目的背景概要,紧接着引入原汁原味的地方戏曲,讲述感人红色故事的同时,全力展现中华儿女的拳拳爱国之心。通过这种耳闻目睹的沉浸式体验,该纪录片全方位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大情怀”,真正实现了“小我”和“大我”的巧妙融合,做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文艺创作导向。

3 红色记忆叙述结构分析

叙述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通常意义上来说,电视纪录片的叙述结构就是故事的形成方式,即在特定的主题环境下,灵活恰当地把拍摄到的素材内容整理串联在一起,形成富有逻辑关联的内容表达,可分为宏观叙述结构与微观叙述结构。宏观叙述结构与微观叙述结构又各自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与灵活度,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在表现主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纪录片《戏曲中的红色记忆》采用灵活多变的叙述结构,在宏观叙述结构方面采用板块式平行并列与总分总式串联并用,在微观叙述结构方面则采用关联叙事的方式,真正做到了感染力强,结构精巧,与主题环环相扣。

关联叙事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叙事结构,在纪录片《戏曲中的红色记忆》中创作者选择通过微观的关联叙事,将事件的多重关系之间的交互联系和作用呈现作品及其构建的记忆世界的意义,在把握了现实和记忆的差异与对立的同时赋予了纪录片高度的文学性。

无论是戏曲还是纪录片均为记忆再线的一种现代化载体。微观的关联叙事有利于将历史人物还原到具体的性质上进行叙述描写。这种描写的具体性与关联叙事的具体性实质上是同一审美趋向的不同方面,相互依存,共同把握着感性世界的存在样态。创作者将观众接着戏曲的载体进入历史人物的具体状态中,体验与人物“共在”的感受和意义。

纪录片将认识人、理解人放在首要位置,它超越了那种广泛存在的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它将观念从抽象教条中拯救出来,使之回复到具体的感性世界去。具体正是生命的鲜活状态,在艺术中实现这样的状态,必然要经过理性的运动过程,所以,它很难作为知性的对象。它拒绝用任何抽象的标准加以概括,拒绝被割裂为单一绝对性质的事物。

结语

纪录片《戏曲中的红色记忆》充分利用红色戏曲等优质红色资源,坚持人民性这一文艺创作的根本性原则,借助灵活多变的叙述结构,辅以符号系统叙事,一方面增加了人们对传统戏曲以及百年党史的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积极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军精神、焦裕禄精神、西迁精神等伟大红色精神,促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红色文化记忆,增强人们的政治自信与民族自信,推动红色血脉的赓续与红色基因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宋宝珍.红色经典的戏剧路径与艺术特征[J].中国文艺评论,2021(04):22-30.DOI:10.19324/j.cnki.zgwypl.2021.04.003.

[2] 龙柏林,潘丽文.文化整合的红色记忆维度[J].南京社会科学,2018(04):128-136.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18.04.017.

作者信息:孙嘉骏,男(2002.12—),汉族,籍贯 辽宁营口,本科在读。

基金:2022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一般项目:红色记忆传承的记忆化新样态(编号:20221021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