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公民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包新丽
山东省烟台海阳市行村镇小学 山东 烟台 265128
摘要: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十八个基本点的提炼,公民教育正在由表层实践能力培养转向核心素养提升。秉持儿童发展立场,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运用公民教育发现公共问题,寻求政策支持,探寻解决办法,行动解决的研究思路,积极探究学生、学校、社会三渠道融通的实践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学生问题解决、价值体认、责任担当、劳动观念、创意物化等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发展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完善品格塑造,增强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出彩人生奠定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公民教育;
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公民素质正在逐年提升,公民教育方面也在逐渐加大力度。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公民教育的最好时机。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公民教育课程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特征进行相应课程的展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 公民教育内涵
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狭义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根据公民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把公民教育理解为三个方面:“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解;“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成人生活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
2 公民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2.1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公民教育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能够提升对公民教育的重视,形成合力,协同开展公民教育活动。教师通过家长会、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等方式进行宣传,让家长们认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家长的配合意识,让家长认识到公民教育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学校方面除了提升教师的公民教育思想以外,还应当完善和改革教师的考核机制,在课程设计方面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集体备课,联合各科共同开展公民教育跨学科活动。对社会资源进行盘活,公民教育涉及到公共社会事务以及公共政策相关内容,公民教育课程的展开需要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相关机构的协助。通过学校、家庭 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够推动公民教育课程的有效展开。
2.2 公民教育主题确立多元化
公民教育涵盖了家庭、社区、家乡、国家民族、国际五个层面。想让学生的公民意识真正形成公民能力,仅仅靠课堂是肯定不够的,让学生融入社会,了解家乡,观察、探索社会问题,从而学习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服务社会才是公民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公民教育课程主题的确立不能单一,必须多元化。经过近几年来的研究,我们认为公民教育主题的确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挖掘各学科公民教育元素,依托学科确立公民教育主题,例如,依托科学学科学习噪音一课后,确立《校园噪声问题的研究》、二是充分依托传统节日,确立公民教育主题,例如,在传统节日八月十五中,学生发现了月饼过度包装问题,确立的《过度包装问题的研究》;三是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确立主题,例如2022年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劳动教育成为热点问题,所以确立了《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研究》。同时,公民教育主题的确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3 教师在活动中要学会“放权”
一直以来我国都处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更加注重学业成绩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公民教育课程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引导和服务的作用,教师应当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形成主人翁的意识。通过课堂教育和活动实践的形式来让学生形成自身的知识、技能、情感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受益。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有目的地自主选择公民责任问题和公共政策问题来进行小组分组研究,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体验公民身份和公民责任,提升自身公民意识,形成能够解决公共问题的基础技能。
2.4 健全公民教育评价体系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2022版》要求,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而公民教育课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评价更应该多元,多年来,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评价:
2.4.1即时性评价
即时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话语甚至附加肢体语言和表情,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过程、情感体验、学习.成果等方面进行即时点评。即时评价反馈及时,针对性强, 能很好的起到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
2.4.2过程性评价
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提前作出评价标准,并印发给每个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进行相对应的评价。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正处于展开公民教育的最佳时刻,小学公民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核心素养。通过公民教育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品德,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与家庭和社会产生合力,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虽然现阶段公民教育在小学阶段的课程展开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但通过改进和优化策略能够在未来满足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蒽依,汪沅.浅析新媒体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202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