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层文化馆群众舞蹈的编排创作问题分析

作者

阳蜀君

重庆市开州区文化馆 405400

摘要:新时代环境下,生活环境日渐优越,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日渐提高,群众舞蹈作为比较经典的艺术形式,对于陶冶群众情操、放松身心、提升综合艺术素养具有重要影响。基层文化馆需全面了解群众艺术需求,加强群众舞蹈创编与创作,从而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的舞蹈。本文主要分析在舞蹈创编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的策略,希望实现群众舞蹈文化艺术有效推广。

关键词: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编排创作

基前言:在国家高度重视推广群众文化的背景下,基层文化馆所承担的职责比较艰巨,要明确群众文化推广方向,从群众舞蹈这一层面着手,优化编排与创作工作。从而吸引更多群众的注意力,使得其积极参与到舞蹈艺术活动当中,提升群众艺术素养。而文化馆要结合实际分析在舞蹈编排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更合理的创作策略,以提高群众舞蹈的普及和推广水平。

1 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编排创作问题分析

群众舞蹈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能让广大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切实了解舞蹈艺术魅力、陶冶情操,发展审美思维,提高艺术素养。从而丰富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活动形式,使得其获得身心上的放松与情绪上的调节。但通过了解发现,在推广和普及群众舞蹈时,文化馆在舞蹈的编排与创作上仍面临着一定问题。导致整个舞蹈的艺术水平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了群众舞蹈的普及和推广,同时也不利于广大群众舞蹈艺术素养的提升。首先,在参与者方面,广大群众作为主体,因为自身所具备的舞蹈能力基础较为薄弱,所具备的艺术素养还具有很大上升空间。使得其在面对具体的舞蹈项目活动时,难以表现出良好的艺术素养,在舞蹈的完成度上也存在一定局限,这严重影响了群众舞蹈艺术文化后续的推广与发展,也不利于群众自身舞蹈素养的建设和提高,其次,在编排创作方面,文化馆目前所形成的思想认知并不规范,整体来讲缺乏重视。未能全面了解广大群众在舞蹈艺术方面的需求,合理提出新颖的编排思路与创作模式,导致当下的群众舞蹈在形式上比较落后、单一,限制了整个舞蹈的审美特性发挥,也并不利于群众自身舞蹈素养的提高。同时,在舞蹈表现方面,也因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整体来讲缺少一定的协调性和规范性。纵观当前群众舞蹈在编排创作与表现方面的问题,文化馆务必要从基层出发,分析广大群众的真实诉求,探索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2 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编排创作策略分析

2.1 规范选择音乐

在推广群众舞蹈时,文化馆需了解舞蹈的编排创作要求,在确定舞蹈创作主题明确创作方向后,要规范选择音乐作品,有效渲染舞蹈音乐氛围。从而调动起广大群众的审美思维,使得其切实了解和掌握舞蹈本身所具备的艺术魅力,了解主要的音乐风格与特点。方便在接下来参与舞蹈学习和表演时,能基于对音乐节奏的掌握,自觉规范地处理舞蹈动作,以提高群众的舞蹈表现力。在选择音乐时,文化馆需组织有关创作人员深入了解舞蹈主题内涵,选择更具有艺术底蕴和风采的音乐作品,增强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协调性。或者深入当地,搜集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1]。将民族音乐与民族舞蹈相结合,以展现出比较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让群众在参与中切实感受舞蹈所具备的艺术特点,并产生较强的参与欲望。比如说,在围绕蒙古类舞蹈进行创编与创造时,可以有效搜集蒙古歌曲,以此为支撑渲染舞蹈文化氛围。引领群众在聆听音乐,并感知具体节奏的过程中进行动作创编和展示,有效凸显蒙古舞蹈的豪放特点,将蒙古族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人文面貌以更直观的舞蹈动作展现出来。

2.2 合理选择道具

在舞蹈创编中,文化馆鼓励创作人员,发挥道具优势,将其融入于舞蹈当中,使得整体的表演效果更加突出。也能提高舞蹈表演的综合性,让群众在观察和赏析中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提高综合审美能力。同时,也需鼓励广大群众在舞蹈创作与表演中,适当融入与舞蹈主题相契合的民间道具,结合舞蹈艺术风格确定道具类型,加强与动作之间的融合处理,保证最终所呈现的舞蹈表演效果更加完整。比如说,在引领群众创作古典舞时,可以发挥扇子、雨伞等道具的作用,让整个动作展现得更加直观,突出艺术魅力和风格。

2.3 优化动作设计

在推广群众舞蹈时,文化馆需鼓励广大群众在创作时,做好动作优化编排与设计,保证最终所展现的舞蹈表演更具有协调性。通过动作展现舞蹈主题内涵,增强渲染力度,让受众在感知与观看的过程中,真正加深舞蹈审美感悟。首先,文化馆需将少而精的动作创编原则有效贯彻下去[2]。主张群众在创作动作时,要尽量保证简洁明了,避免过于繁杂而影响整体的舞蹈表演效果。同时,在动作创编时,还需适当融入情感要素,增强动作与情感的关联,以提高整个舞蹈表演的感染力。

2.4 丰富创作内容

文化馆需全面了解广大群众在舞蹈创编表演方面的实际需求,对创作内容进行有效丰富和拓展。保证在舞蹈创作时拥有更丰富的素材,支撑创作人员规范完成创作与实践[3]。通常情况下,可以有效结合时代资源,结合时代主旋律,有效搜集舞蹈文化要素。将传统民族习俗与节日文化进行有效整理,融入到舞蹈表演当中。以《只此青绿》为例,在舞蹈表演中,融入传统文化故事,展现宋代风景。也可以在舞蹈中融入展卷、洗笔、入画等文化要素,让受众在观看时,能切实了解传统文化魅力,通过舞蹈有效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2.5 突出文学特性

在群众舞蹈创编中,文化馆需鼓励创作者在创作时,有效融入丰富文化内涵,将文化与艺术相联系,使得整个群众舞蹈作品在内涵上更加丰富,并展现出比较突出的文化风格,提高综合的影响力。比如说,可以在舞蹈创作中融入比较经典的民族文化故事,以提高舞蹈表演的戏剧性。或者,在舞蹈创编时,基于文化支撑,对舞蹈的动作形式、节奏、旋律、舞台表演加以优化,使之独具风格,展现出较为独特的艺术风采。

结论:依前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做好群众舞蹈有效创编创作,对于实现群文艺术有效推广,提高群众综合艺术素养具有关键作用。而文化馆在大力推广群众舞蹈时,需做好偏旁与创作工作。确定舞蹈的主题,规范选择音乐,合理选择道具,优化动作设计,丰富创作内容,并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突出文学特性。保证所构建的群众舞蹈更具有感染力,使得广大群众在参与舞蹈赏析和表演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群众的艺术审美和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津.探究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的编排创作[J].参花(上),2022(08):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