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
王立峰
沧州工贸学校,河北 沧州 061001
摘要:适应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中职教育教学中以课程思政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努力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意义深远;新时代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教学要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字:新时代;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教育功能是为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实践型人才。实现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需要对思政课给予高度重视。研究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保持学科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2020年年初,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对思政课的认识和定位从国家层面作出要求,为改进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中职学校在思政课教学领域的教学改革指明新的发展方向。
1 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现状
1.1 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
中职学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多为枯燥理论,且较少将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与社会热门问题等元素融入思政课堂教师,对教学内容、课堂实施、德育培养进行一体化的设计的水平有待提升,学生思政实践体验感相对较差,对学生无法形成吸引力。
1.2 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部分中职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需提高,很多中职学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任的。因为专业限制、思想意识、学习能力等的差别,造成了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参差不齐,甚至有个别教师基本不具备思政课教师应有的素质条件。出现思政教师职业认同感欠缺、专业能力较弱、教改创新乏力等问题。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讲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较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翻转课堂,为中职课程思政学习赋予“智慧”支撑有限,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 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实施内容
2.1 深化“三全育人”的教育内涵
适应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中职教育教学中以课程思政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技术技能培养、专业实践教育的各环节,优化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契合职业道德相关内容,构建“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知识学习与德育培养的联系,对学习内容科学分析,依托课程特点,充分挖掘、梳理学习内容中的德育元素,积极探索融入式、交互式的教学理念,有效推进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学习通软件平台,数据化、网络化呈现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态,建立思政教育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2.2 依托课程载体,拓展课程思政平台
结合中职教育学科特点分类,把课程分为三大类:基础文化课程、专业技术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基于课程体系理念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特色的、服务共享型的课程思政平台;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教师专题培训,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思政教师探索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理论性和亲和力,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将思政课核心素养贯彻到专业课教学中,找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的切入点,实现课程育人的功能。
2.3 实现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
将思政教育纳入学校教学管理考评体系,把教师德育内容授课效果作为课堂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学校支持体系,推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立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基于产教融合机制,在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邀请企业实训指导教师授课,结合职业道德、行业规范进行课程思政的讲授,利用学校官网、公众号,进行思政元素教育渗透和宣传,线上线下相结合搭建协调育人平台,多维度形成合力,推动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建设,健全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
2.4 创新学生成绩评价模式
结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构建以德育素养为重点评价指标的学生成绩评价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体现评价模式的激励作用,注重德育成绩在学习过程考核的权重,提倡过程性考核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评定成绩的方法,考核成绩=德育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随堂表现、作业任务+实践、创新能力。
3 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改革
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注重知识学习与德育培养的联系,坚持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课堂实施、德育培养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注重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的应用,为中职课程思政学习赋予“智慧”支撑,基于学习通智能学习平台辅助教学实施,对课程电子资源活动合理应用,集合物联网技术、“智慧校园”等相关知识,拓展课程思政平台,实现课程育人的功能。
通过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多维度形成育人合力,推动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建设,注重探讨式和体验性学习,引导学生自我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成绩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注重德育成绩在学习过程考核的权重。
思政课教师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中职学校要满足新时期对思想政治教师“政治性强、思维新颖、严格自律”的新要求,根据教学实际,配备思政课教师,持续提升高素质思政教师比例,适应思政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打造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葛树辉.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J].文渊(高中版),2019,(10):273-274.
[3] 梁冬梅,商吉祥.互联网+背景下职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环球市场,2020,(10):217.
[3] 徐浩文,林江锋.师生双视角下高校思政课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以X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1,(21).25-29.
本文系2022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时代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172)
作者简介:王立峰(1980.3),男,籍贯:河北沧州,汉族,大学本科,职称: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