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当下高校思政课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作者

申勇健

十二师党委党校(行政学院) 新疆 800000

摘要: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那么,当下高校思政课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 当下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枯燥,甚至“文不对题”

网络知名问答类APP的知乎上,一匿名网友提出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为什么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没有必要?你在思政课上回做什么?”,另一匿名用户的回答指出,当下高校思政课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授课过程中缺乏思辨,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点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是错的、为什么需要商榷不讲深、讲透;部分教师虽然会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但是其阐述方式多为适用于初中生的阐述方式,不够深入,不适用于高校。其二,部分教师上课过程中开始脱离课程内容,输出自己未经考据的观点甚至是讲述自己过去经历,使得整堂思政课”文不对题”。

同样是在知乎平台,用户发帖询问“为什么现在高校的思政课效果不好?”用户“鹤之”回答如下:

“其一,教学内容太死板,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其二,期末成绩考核偏重于记忆,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期末抱佛脚,这也是各高校各专业的通病。”

1.2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关键地位认识不清

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充分指出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然而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教师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引路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人、高校政治力理论教育的的中坚力量的“三个定位”认识不清,高校思政课教师往往是“身兼数课”,其个人业务水平表现为“全能即全不能”,涉及文史的课什么课都能教,却什么课都不精,无法讲深讲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于总书记的要求更是相差甚远。[1]

1.3 一味灌输,缺乏思辨

依笔者之见,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为一味灌输,缺乏思辨。这样一味灌输造成的廉价的信仰,很容易被反噬。一旦信仰中想象的美好被残酷的现实撕碎,之前的信仰就会被打破,容易引起一些朴实学生的反感。而对于一些所谓“情商高”的学生则是看起来入脑入心,但实际上嘴上信心里不信,最终成为“两面人”,或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2]党和国家所需要选拔吸纳进干部人才队伍的青年才俊被排斥,而一些思想上的“两面人”,反而表现优异,在思政选拔中脱颖而出,最终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致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不能达到。

2 解决对策

2.1 针对教学枯燥,甚至“文不对题”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前文两位知乎用户的回复帖我们可以看出,当下思政课存在教学方式落后、教学内容枯燥甚至“课不对题”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各类自媒体兴起(例如B站、抖音、公众号),过去由教师垄断知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一些学生凭借本身兴趣在部分领域的知识储备已经与思政课任课教师不相伯仲甚至略胜一筹,这就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利用茶余饭后的碎片时间摄入相关知识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以笔者之见相关书籍阅读每日以二十页为佳,时长以半小时为佳,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也不要每日两三页,不如不读;重在长久坚持。

2.丰富授课形式。除了课堂授课外,相关高校可以与所在地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合作,确保每学期至少四次现场教学。例如,石河子大学可与军垦博物馆开展合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相关观点充分发扬唯物主义辩证法。正如知乎匿名网友指出,“授课过程中缺乏思辨,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点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是错的、为什么需要商榷不讲深、讲透;部分教师虽然会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但是其阐述方式多为适用于初中生的阐述方式,不够深入,不适用于高校。”由此可见,当下许多高校思政课存在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按照课本念的状态,讲得太浮于表面,学生想听的讲不出来,已经知道的还是在重复的问题。对于一些观点为什么是正确的、为什么是错误、为什么是有待商榷的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复读课本上已有的内容而不进行展开分析,不发扬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不进行“扬弃”,自然无法吸引学生。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博览群书,在读深吃透马克思主义著作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涉猎西方启蒙思想家著作,甚至宗教、经济学、心理学也要有所了解。

2.2 针对部分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关键地位认识不清问题的解决方案

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关键地位认识不清的问题,首先,各高校应当确定思政课“专人专课”制,在经费紧缺、编制不足的情况下应当保证每名思政课相关课程不超过两门。其次在招聘相关学科教师时不能“唯职称、唯资历”论,要善于吸纳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研究的青年教师,在招聘时应当以试讲作为入职考试的大头,笔试当以专业知识为主,力求选拔出一批理论底子扎实、授课吸引学生的青年教师。

2.3 针对一味灌输,缺乏思辨问题的解决方案

总书记指出:“知识分子愿意对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就工作和决策中的有关问题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欢迎他们提出批评。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对的就要积极采纳。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人不是神仙,提意见、提批评不能要求百分之百正确。如果有的人提出的意见和批评不妥当或者是错误的,要开展充分的说理工作,引导他们端正认识、转变观点,而不要一下子就把人看死了,更不要回避他们、排斥他们。”现在很多高校现在的做法,却是不允许讨论的存在。然而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就是不断否定再否定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深刻思考的过程,那么心中确定下的信仰就是轻浮和廉价的,是扛不住逆境和压力的打击的。所以应该鼓励思政课教师和大学学生就相关知识点进行探讨,甚至与授课教师辩论。在辩论中确定坚定的信仰,真理越辩越明。如果我们的理论、观点是对的,是真理,就不该害怕学生的独立自考甚至是质疑,这些反而是提升学生信念层次的必由之路。[3]

参考文献:

[1] 徐丽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22,8(31):135-138+142.

[2] 刘洁,孙靖,张鑫.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本质要求及其对话教学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2(11):10-12

[3] 刘凌霜.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遵循[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8):40-42.

作者简介:申勇健,十二师党委党校(行政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