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内大学汉语教学实践能力因素的研究

作者

杨雁铃

泰国格乐大学中国国际语言文化学院 泰国 曼谷

1 研究背景

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语言教学,而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针对外国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专门学科,自然亦属于应用语言学范围。因此,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问题就广义而言,都是在应用语言学这个学科领域统领之下,并且应当予以关注的。我国对外汉语教师建设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在1988年,吕必松先生曾指出,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而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要全面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关键又在于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整个学科的理论水平。”。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三教”(即教师、教法、教材)问题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教师问题被认为是影响对外汉语教学顺利发展的关键,并因此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李晓琪在《应用语言学学科现状的调査与思考》也指出,汉语应用语言学科除了要继续深入原有的研究领域(如语言本体研究、习得研究)之外,还要开拓新的领域,她特别提到要加强教师发展研究,指出教师研究的范围包括二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行动研究、教师自我提高、教师服务手册等。

2 研究意义

无论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发展还是现实需求来看,本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对跨文化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开展系统研究,将进一步深化现有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成果,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化,针对中国基础教育教师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学研究的重点。2000年以来,国内的教师研究取得长足的发展。不过,目前教育学的教师研究主要是针对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发展,即教师与学生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而对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无论是在国内从事汉语教学还是在海外教授学生汉语,多数对外汉语教师和学习汉语的学生的文化背景并不相同。现阶段绝大多数汉语教师是“汉语母语者”,即所谓(native speakerteacher)这种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学理念、教学管理都呈现出与一般国内教育不同的面貌,也必然对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对外汉语教师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跨文化条件下的教师教育问题。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是十分重要的。

3 对外汉语教师的实践能力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对外汉语界很早就就注意到实践能力的问题。早在1990年国家教委公布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中,就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能力结构提出了要求,认为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具备语言文字能力和工作能力,其工作能力则是“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正确贯彻和运用课堂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学者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有了新的看法。如崔希亮(2012)认为汉语教师应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独立研究能力、课堂控制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一技之长,等等。

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胜任力”这一概念岀发来建构对外汉语教师的实践能力结构。如王静(2011)就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建构了对外汉语教师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包括6项胜任特征,分别是学科知识3要素(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和相关文化与才艺)、职业技能10要素(教学能力、答疑解惑能力、应变能力、使用教材能力、互动技巧、因材施教、引导能力、激发兴趣能力、辨析纠错能力和科研能力)、个人特质5要素(开朗、亲和力、耐心、细心和开明)、职业态度4要素(治学严谨、有责任心、为人师表、关爱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7要素(外语语言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跨文化融合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职业发展性5要素(反思能力、总结经验能力、学习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创新能力)。

4 对外汉语教学界现有研究的问题和不足

就对外汉语教师实践能力这一论题而言,现有的研究存在以下这些不足:第一,缺乏对实践能力发展过程的系统研究,对影响实践能力发展的各种因素关注不够。

目前针对对外汉语教师实践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集中在教师实践性知识上,如孙德坤、江新、吴勇毅等。实践性知识的确是影响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师的实践能力不仅仅是实践性知识,诸如教师信念、教师反思等都会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发展产生影响。但是,由于目前对外汉语教师实践能力的实证研究数量还较少,系统的教师信念和教师反思研究还没有完全出现,相关主题多是在现有研究中简单涉及。即使是有较多论文涉及的实践性知识,由于实践性知识本身的特点,现有研究都是以个案研究为主,往往只能关注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某一方面,这就使得学术界对于外汉语教师实践能力的总体发展过程和相关影响因素的认识还非常有限。

此外,由于缺乏系统研究,我们也很难观察到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转化的过程,这也影响了学术界对于对外汉语教师实践能力发展过程的认识。

第二,应然性研究多,实然性研究少。即对外汉语教学界讨论得最多的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即应然性知识)。对这些知识和能力本身到底是如何存在于教师身上的(即实然性知识),却研究甚少,应然性研究多的一个原因与静态地看待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有关,如绝对大多数学者都将汉语教师的知识划分成语言本体知识、教学法知识等等,而没有意识到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与教师个人、社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在应然性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教师培训课程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用处,是值得讨论的。

因此,如果要想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实践能力,其前提条件就是要充分理解对外汉语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过程。正如吴勇毅所说:“追寻教师的成长轨迹,探究其发展规律才能帮助我们改进现有教师教育模式”。

5 影响对外汉语初任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因素

调查显示,影响对外汉语初任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教师的内在发展意愿、工作环境及文化、工作压力以及专业学习的形式这几个方面。其中内在的发展意愿属于内部因素,而学校管理、工作压力以及专业学习形式则属于外部因素。

5.1 内在的发展意愿

国际汉语初任教师的工作是琐碎而又辛苦的,此时需要克服自己的倦怠情绪,不断地求知、探索和进取、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与教师的自我发展动机有密切的关系。调查发现教师的内在发展意愿对于他们实践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内在的发展意愿就是教师的自我发展动机,即指教师在自我调节作用下,是自身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激发、维持执业行为的心理状态和意愿(赵昌木2011①)。本次调研显示,初任教师都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自我发展动机。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发展意愿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好的教学实践能力,希望自己的教学能让学生满意,而不是功利性的评职称之类。当然这和对外汉语职业的特点有关:大部分教学单位都是以教师的教学能力做为评估和考核的依据,而学生的评估又是教师能否续聘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就使得教师们普遍比较关注学生的需求。应当承认,这样一种外部评估比较有效地激发了教师们的内在发展愿。

5.2 工作环境及文化

工作环境及文化就是指对外汉语初任教师们所工作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它包括该机构的管理,教师之间的交流等。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不同的管理方式对初任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作用并不相同。

所谓学校的管理是指管理者对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是对学校系统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决策的过程(赵昌木2011)。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管理,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形成了很多成文的或者不成文的传统。对外汉语的各个教学机构,无论是高校、外国留学生来华项目还是社会汉语教学教学单位,都有自己的各种规定和要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各机构都有类似的活动和方式,比如开学前都有预备会议,开学后多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召开教师讨论会,也会邀请专家或者优秀教师来交流经验、互相观摩教学等。这些活动从客观上对初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这些活动都存在,但是不同的机构举行的次数和频率却有差别。在本次研究中,不同的教学单位表现出不同的管理方式,有的机构执行规章比较严格,诸如教师讨论会之类的活动基本一直坚持举行,而有些则不太稳定,有的时候举行,而其主题也较为随意。因此在这两种制度下的教师实践能力发展需求都有差别。在前者的管理制度下,虽然教师觉得有一些不够理想的地方,但是他们总体都反映这样的较为严格的制度对于自己发展实践能力是有好处的。

5.3 工作压力

影响初任教师实践能力发展另一个外部因素是工作压力,就是教师每天的工作量以及其他行政事务对教师工作的影响。从调查问卷来看,这是影响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对外汉语初任教师的工作量普遍比较大,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准备教学,有些还有相当的行政工作要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实践能力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很多教师都表示没有时间脱产参加专业学习,他们多数希望以自学的方式来进行专业学习,他们只有周末有时间来进行学习,诸如此类。他们在实践能力发展上的强烈意愿恰恰和他们的工作压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这个角度来说,适当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让初任教师有更多时间来反思自己的实践、观摩同事的教学对于他们实践能力发展是很重要的。

5.4 专业学习的形式

可以看到,这些教师的专业学习的形式对于他们实践能力发展也有影响。好的专业发展形式能大大加快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步伐。

就培训地点而言,基于教育现场的专业发展活动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从前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已经开始工作的初任教师们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压力较大,因此他们更喜欢自学、与同事商量等基于教育现场的专业学习方式。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课堂是瞬息变化的,由不确定因素构成的。教学被看作复杂信息的加工过程,具有内在复杂性。教师的教学是一种理解过程:教师基于其经验背景和所处环境对教学事件的个人解释,且因人而异、复杂微妙。因此教师的学习脱离了具体的实践环境,很难取得进步。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地点应该就是教师的日常工作场所。因此当研究者考虑如何实现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时,首先应考虑如何在教学现场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外汉语初任教师平时得到专业学习机会并不多,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就培训内容而言,初任教师都将教学技巧放在重要位置,而他们所说的学习教学技巧其实并不是单纯、空泛地掌握一些教学方法,而是那些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初任教师来说,现实生存压力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但是此时的教学能力总是与特定学生、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语言知识相结合。如果脱离特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来介绍教学技巧,仍然会被认为没有用,因为这些教学技巧和方法可能在在自己的教学中完全派不上用场。

再者,访谈中很多教师都认为语法知识很重要,且承认自己的语法知识不够好,但是他们也认为现有的系统介绍语法体系的培训方式效果不佳,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语法知识是如何在教材中呈现的,他们也无法了解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法讲解,会提出什么样的语法问题。因此,如果能将语法知识的介绍与具体教材和教学相结合,他们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本章对对外汉语初任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需求进行了考察。考察教师发展需求的根本目的是要了解初任教师在实践能力发展上的的动力和意愿。作为影响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发展动力和意愿对于实践能力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都会产生重要作用。本调査发现对外汉语初任教师们的发展意愿和动力是较强的,他们都希望能进一步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过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某些外部因素阻碍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由于调查问卷是以教师自陈的方式完成,因此对于影响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内部因素的考察并不系统,而且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也未能加以系统研究。因此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将借助“教学内容知识”、“外语使用观念”和“关键事件”等切入点,分别从内部和外部这两个角度来深入考察影响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各种因素,探究它们的影响过程、影响特点和相互作用情况。

参考文献:

[1] 曹贤文,王智.对外汉语教师与欧美留学生对“有效教师行为”的评价[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第六期。

[2] 陈青妮,骆小所.泰中泰北公立中学汉语教师培训状况调查研究[皿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第一期。

[3] 陈向明,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