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活动、探究式学习新探索
刘薇
常州外国语学校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催生基于智慧教学环境的情境化活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本文通过对基于智慧教学环境的《苏州园林》教学案例研究,提炼基于智慧教学环境的初中说明文教学的特征分析。总结出课堂教学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课堂活动设计以情境体验、探究学习为特征,教师课堂角色以“组织者、引导者”为特征,学生学习路径以“丰富、多元、个性”为特征。
关键词:智慧教学环境;情境化活动;探究式学习;苏州园林;说明文教学;
1 教学背景描述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正促使教育悄悄发生着变革。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 年)》中倡导“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发展任务,[1] 为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切入方向。
《苏州园林》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说明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全文紧扣图画美的总体特点,先总说后分说,很有条理地进行说明,同时,主要采用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说明生动形象、准确具体。
基于以上教材背景,设定如下教学目标。首先,通过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图片分类和选取等课堂活动,学习《苏州园林》的总体、局部、细部特点和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其次,通过探究苏州园林语言特色和仿写介绍的课堂活动,学习说明文片段的写法。最后,通过图与文的配合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园林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因此,课堂主要以领略苏州园林的美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探究《苏州园林》的整体美、局部美和细节美。在主线下,进行说明方法的认知和应用教学。
2 教学过程描述
2.1 如在画中,图画美
导入部分,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苏州园林》,师生共同探讨对苏州园林的总体感受。
教师引导提问:通过观看视频、结合对《苏州园林》的预习,选文中的一个短语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学生观看视频,并利用希沃易课堂“发表观点”功能,在平板上回答问题并提交。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利用希沃易课堂中的发表观点功能,现场收集每个学生的观点,并且用云图的方式进行观点汇总,从而总结大部分同学的想法,进而总结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图画美。
2.2 画文相宜,局部美
通过结合文章3—6小节内容辨识哪些图片内容是苏州园林的课堂活动,师生探讨苏州园林局部的特点,以及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教师布置课堂活动:请同学们结合文章3—6小节,给下列图片进行分类,并口述理由。
学生在平板上拖拽图片、完成图片分类,并上传图片。
师生共同选择典型作答,探讨分类理由,讨论过程如下:
1.绝不对称
师:说说123幅画,这么分类的原因是什么?
生:图1是故宫,图22四合院,他们都是对称的;图三是苏州园林。因为文中说”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建筑到近代一般住房,绝大多数是对称的。”
师:所以,我们总结出苏州园林的特点是:绝不对称。
师:为什么要写古代宫殿和近代一般住房?
生:因为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是不对称的。
师:所以,我们通过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更加能够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这个方法值得学习。
2.讲究配合
师:图4和图5,你这么分类的原因是什么?
生:图4以池沼为中心的一幅画,文中说“有些园林……从各个角度看都是完美的一幅画”;图五就是文中所引用的“鱼戏莲叶间”诗句中的情景。
师:图画和课文内容完美匹配,让我们对苏州园林假山池沼讲究配合这一特点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3.花木映衬
生:第6幅图画的是紫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在它映衬下的假山又增添了一抹满诗情画意。
师:文章在这里写紫藤萝的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的栽种和修剪都着眼在画意。
师:这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生:举例子,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的栽种和修剪都着眼在画意,举了紫藤萝丰富了苏州园林景致的例子,同时,把这样的景致比作了一幅画。
师:所以,这里用了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让这一特点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
生:图7、图8两幅图是文章写到的道旁树和松柏,他们整齐划一,就不能突出中国画的特点。
师:所以,通过这样的比较,就更能让我直观感受到苏州园林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栽种着眼在画意,而且是中国画。
4.层次丰富
生:图9是花墙,图10是廊子,图片中很清楚地可以看中文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这一特点。
师:通过花墙可以隐约看到隔壁的精致,通过廊子也可以看到更远处的景,近景远景的层次真的太丰富了。
讨论结束,教师总结局部特点和说明方法,并提醒同学们截图保存笔记,已备课后复习。
因此,通过以上分类探究活动,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局部特点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对说明方法的运用也有了更加深入地研究。
2.3画文益彰,细节美。
通过为文章7—9小节内容补充插图的课堂活动,师生探讨苏州园林细部美。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文书105页的四幅小的插图,由此引导学生关注苏州园林的细部。
同时,教师推送苏州留园的全景VR。并布置课堂活动,要求学生阅读文章7—9小节内容,在课本原有插图的基础上,在VR中选取相应图片丰富课本插图。
学生阅读文章7—9小节内容,在全景VR中截图保存推荐插图,并通过教师发布的拍照功能,上传推荐插图。
通过课堂活动,学生云参观了苏州园林,真实体验了苏州园林的细节之美,因此,学生结合文中内容,找了许多苏州园林中有代表性的角落、门窗、以及体现色彩搭配的图片进行交流分享,充分体会这些细节也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2.4以文配画,书写美。
通过“在探究《苏州园林》语言特色的基础上,通过“为图片仿写介绍”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师出示并发布小组活动任务:每组随机获得一个探究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协作完成。
多位学生利用希沃易课堂小组协作功能同屏编辑,完成学习活动。小组协商探讨语言特色、组员协同完成仿写。
教师利用希沃易课堂小组协作功能,引导学生展示各小组成果,并组织推选两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和展示。
学生优秀作品如下:
组1:
1.句(1)和句(5)“每一个”和“极小”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句(2)(3)(4)的动词非常精当,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2.图片介绍:
①苏州园林 每一处精致 都讲究细节的精致。②案几上 摆 几盆腊梅 。③
四周墙壁墙上 镶上几幅雅致的插画 。②如果天气晴好, 更是闪烁着斑驳的光影。⑤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 是一个细节 ,也能感受到 典雅精致 。
组2:
1.句(1)和句(5)“每一个”和“极小”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句(2)(3)(4)的动词非常精当,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2.图片介绍:
①苏州园林 几乎所有的 景致都讲究色彩搭配。②天空中着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碧蓝。③四周房屋 水墨晕染 。④荷塘里,片片荷叶翠绿欲滴。⑤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 不懂绘画艺术 ,也能感受到 色彩带给人的惬意舒适 。
2.5 用心体味,总结美
《苏州园林》教学师生一起探究了苏州园林这篇课文的谋篇布局美和方法运用美,语言特色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美,时时感受美的好习惯,引导学生为我们身边的园林或建筑增补文学美。
3 基于智慧教学环境的初中说明文教学的特征分析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今天,语文教师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动力,必须努力探索全新的“混合式语文学习生态圈”。[2]因此,笔者以智慧教学环境下《苏州园林》的情景化活动和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为蓝本,探索智慧教学环境下的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特征和探索方向。
3.1 课堂教学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
在智慧教学环境下,以“图画美——局部美——细节美——总结美”为课堂教学内容,在时间分配上学生自主赏读、图文分类匹配、VR云游选图、小组合作探究等课堂活动约占课堂时间的65%,师生交流沟通、教师引导总结约占35%,
从时间分配上来看,智慧教学环境下的说明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比例大大增加。
从学习资源上来看,学生利用到的资源更加丰富,不仅仅是传统课堂的课文、传统课件中的图片,更是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动态生成资源,更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意识。
从师生之间交流方式上来看,变传统课堂的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的有限师生互动,为基于智慧教学环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当中,既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一对多交流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了生生交流的机会。同时,基于智慧教学环境的交流和表达更加立体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多样地表达观点、分享学习资源和个人成果。教师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来适当呈现教学资源和指导,适当地表达观点想法。多元智能化,充分而深入,促进语文课堂成果更全面、丰富和深刻,促进课堂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从课堂结构来看,《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一改传统课堂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
3.2 课堂活动设计以情境体验、探究学习为特征。
课堂活动设计注重学生的情境体验。
首先,视频导入,创设云游览苏州园林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课堂;
其次,在”“画文益彰,细节美”细读部分,利用智慧教学VR全景,进一步创设云游览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情境体验。
课堂活动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
通过“画文相宜,局部美”的图片分类探究活动,进行跨媒介阅读和运用,学生在平板上拖拽图片、完成图片分类,并完成结果上传。培养学生比较文本和图片、分析文本和图片、概括推理等多方面能力的整合;同时,分享分类理由的活动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以文配画,书写美”的探究活动,一是需要学生在小组探讨中总结和归纳出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这一探究活动契合了新课标要求:应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同时也鼓励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拓展思路。
3.3 教师课堂角色以组织者、引导者为特征。
教师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说明文《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教师精心组织教学资源,精心选择网络图片和VR资源,丰富课堂内容;组织分配合作学习资源、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和交流等等。教师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通过识别教学策略与学习活动需求,识别学习者特征而选择策略方法,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3]因此,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的角色由传统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需要给出学生进一步探究和探索的支架,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故宫、四合院?为什么要写紫藤萝?从而帮助学生感知、学习说明方法的使用及其作用。教师的作用发挥在关键问题的解决上和关键能力的提升上,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变知识的灌输为思维方式的引导。
3.4 学生学习路径以丰富、多元、个性为特征。
学生资源路径的丰富性。依托智慧教学环境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传统课堂中教师提供的优质学习范例,更加能够从同伴的资源中汲取到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加能够通过网络获取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苏州园林》教学中的VR全景,在疫情背景下云游览其实是开拓了学习资源。与此同时,不仅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路径更加丰富,也能够通过智慧教学环境分享自己的作品以获得他人的评价,从而拓宽获取资源的路径,例如《苏州园林》教学中的小组合作研究活动,学生就能一边讨论、一边写作,充分汲取他人的思维精华,丰富自身。
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在智慧教学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时,可以通过传统的师生个别对话来进行学习,更可以通过基于同屏编辑、课件推送、截屏上传、发表观点等智慧教学环境来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自觉性。
学生学习习得个性化。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师单一的经验性评价 ,在智慧教学环境下学生获得的评价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基于主观评价(打分评价),发表观点进行文字评价、同屏编辑进行评价等,基于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学生依据自己学习情况的个性化习得也更加充分。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13)[2021-02-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
[2] 叶丽新,张春雷.深化语文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多维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21(03).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国人名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