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政治分析
蒙秀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562400
「摘要」:明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发展到顶峰,皇权越来越强大,而作为皇权依附的宦官制度也不断地强化。宦官除了在宫廷中承担杂务之外,他们还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各种活动中来,进而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对明朝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在明朝的发展和衰落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封建专制 宦官政治 明代宦官专权
一、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
﹙一﹚君主专制的强化
君权和相权自古就存在有矛盾,强化君权就要弱化相权。鉴于历史上宰相独断专权,把持政权,阻碍皇权行使的历史教训,朱元璋下令将宰相职位将永远废弃。这一措施致使皇帝的政务繁忙,政事繁多,于是以自己的亲信太监作为助手,再使其参与到国家大事之中。
﹙二﹚宦官与内阁的斗争
成祖时,为牵制内阁大臣的权力,放松了对宦官的制约,允许太监们参与政务。明宣宗即位后,“批红”的权力更多掌握在司礼监的太监手中,到了明代中后期,宦官队伍势力开始强大起来。明朝皇帝主要依靠内阁与司礼监来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这两个机构主要依靠奏折的批准作为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与司礼监不同,内阁从始至终都是没有合法地位的顾问团。在这种制约机制下,虽然内阁大臣拥有票拟权,但仍然受制于宦官,皇帝对宦官的亲近重用更是导致了宦官们对内阁的不屑一顾。
﹙三﹚司礼监与言官的斗争
宦官与言官都是为皇帝服务,但他们的政治立场与认识是有根本区别的。明中晚期,宦官队伍以司礼监为首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和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组成的言官体系形成制衡对立关系。开始时,面对太监们傲慢自大的行为,言官们也会提出直谏。御史詹仰庇告诫穆宗要警惕宦官,如对他们“有以乐迎之者,悉其罪于屏”[1]。明末,言官由直谏转缄默,最终依附权宦,客观上助长了宦官专权的风气。
﹙四﹚宦官组织的发展壮大
在明朝,司礼监是“二十四衙门”中权力最大、地位最高的一个,司礼监对所有奏折都有批答、传宣谕旨权利。除二十四衙门外,还有内府供奉库、司钥库、内承库等,这些机构开始本是服务皇帝生活起居的,随着宦官权力的扩大,其职能也逐渐丰富,不但需要在宫廷内任职,而且还有各种外任。厂卫是明朝加强皇权、监视官民动向而设置的特务机关,是东、西厂和锦衣卫的合称。宦官集团通过操纵厂卫来完成皇帝交给他们的任务的同时,也巩固了他们的地位。
二、明代宦官政治的的形成
明代的宦官虽没像汉唐宦官那样能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明代无论就宦官组织之严密、队伍之庞大,还是权势之众、危害之烈、作恶时间之长来说,都堪称历代王朝之“最”[2]。
明初,为了防止宦官干预朝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识字,禁任文武官职。朱元璋还特别在宫门上悬挂了一块铁牌,铁牌上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3]。宦官正式进入明朝的政治舞台,是直到明成祖在位的靖难之役。史书言:“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故即位后专倚宦官”[4]。明代的太监就是这样地走到了最高的位置。《明史》言:“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3]。由此拉开了明代宦官专权的序幕。
英宗在位期间,宦官开始掌握军队的权力,宦官的权力进入了第一个鼎盛时期。英宗年幼即位,因此特别信任太监王振,而王振仗着皇帝宠信,开始横骄跋扈,买卖官爵,杀害功臣,更是极力鼓动英宗亲征瓦剌,最终酿成了“土木堡之变”,明王朝至此由盛转衰。天启年间,宦官权势鼎盛,出现大名鼎鼎的九千岁魏忠贤,其党羽遍布朝野,群臣随声附和,使得宦官专权登上中国历史的高峰。
三、明代宦官政治的影响
﹙一﹚政治
明朝宦官在行政上主要通过“批红”、“矫诏”和“留中”,以及掌握审监大权等方式代替皇帝行使最终裁决权。此外,宦官还干预考察和用人的权力,许多官职都是由宦官根据朝廷的要求推荐和选拔的,甚至连内阁重臣的任命也往往需要司礼监的主印批准。魏忠贤时权倾朝野,其党羽自内阁至地方层层盘踞,以五虎、五彪为骨干,下设十狗、四十孙等层级。
﹙二﹚经济
作为皇帝的亲信家奴,代表皇帝监督在全国各地的财政税收事务,甚至直接管理这些地方机构。洪武初置苏州织造,归地方官管辖,永乐时派宦官监造。他们依靠皇权的保护,以经营和管理皇室庄园和上林苑的名义,侵占人民的土地,加速土地兼并,利用各种理由,滥施苛捐杂税,特别是对工商业横征暴敛,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摧残和打击,使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以致军政也日益衰弱。
﹙三﹚军事
在明朝,皇帝偶尔也会任命太监来监督军队和使团、传递口谕,宦官还拥有兵马、武士等兵种,因此,皇帝设立了一个兵营来容纳由太监指挥的士兵和马匹,并允许太监加入军队和监督京营。《明史·兵志》记载“京营自监督外,二人为督捕,三人为提督禁门,三人为巡按点兵,帝皆以御马监、司礼、文书令内臣为之,故营务领兵,官至中大夫”[5]。随着宦官掌握了监控权,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兵部尚书的牵制,兵部尚书的施政受到了很大的干扰,兵政系统呈现出一种兵荒马乱、草木皆兵的混乱状态。
﹙四﹚文化与文学
明朝文人的命运取决于他们与宦官的接近程度,他们必须决定是否在压制政策的框架内顺应时代选择依附于宦官或退隐等方式,文人的风格也随之改变。自王振上台后,以“三杨”为首的台阁诗文日渐衰落,士气低落,文弱之人渐成奴才之风。刘瑾专权后,以李东阳为首的文臣对他采取的依附策略,委曲求全,致使他更骄横跋扈,面对强权,文儒只能献媚,连王公贵族都写了《赠刘瑾书》。回避政治,注重个人灵性情感的体验和世俗情感的抒发,在明中后期成为一些文士颇为喜好的生活方式和创作方式,因而主张“自适逍遥”“独抒性灵”的文学风格[6],于是形成了营造艺术的公安派。所有这些变化都直接受到了宦官政治的作用。
﹙五﹚司法
正德二年,明武宗下诏“敕各镇守太监预刑名政事”[7],使宦官干预地方司法的权力更加制度化、法制化。正统时,开始命司礼监同三司堂对狱中犯人进行审阅,后来成为定制,称为大审,为明代最高审判。司礼监作为皇帝的代表,对审判进行监督,也凸显了国家司法活动中宦官的重要地位。宦官在司法上享有特权又掌着审判权。更糟糕的是,凭借手中的司法权,他们经常败坏法律甚至公开索要贿赂,由于贪赃枉法,导致的赏罚不公现象逐步加重,使得明朝封建统治更加腐化、黑暗。
四、结语
明代宦官专政的实质是不同政治集团在各自利益的影响下,在权力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利益组合。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宦官祸害最严重的朝代之一,所遭受的破坏是最为恶劣的,间接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进程并影响了后世的统治。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5册[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6:3148.
[2].卫建林.明代宦官政治[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14.
[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5册[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6:4419-4437.
[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5册[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6:1382-1391.
[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5册[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6:1283-1295.
[6].高志忠.明代宦官专权下的文学风气[J].北方论丛,2011,(06):30-33.
[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5册[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6: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