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由2022年苏州中考作文引发的关于初中生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顾晓莉

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2022年苏州中考作文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限制少、开放度高,但是知识性、探索性和思辨性都很强。考生在审题、取材和立意方面都容易出现偏颇。学生考场作文的发挥有赖于教师平时的引导和训练。这道作文题目以及学生的考场表现,引发了笔者关于以往写作教学的一些反思并且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写作教学的一些不足,认为以后至少该从四个方面去努力改善:训练多种文体、转变教学方式、打破学科界限和提高思辨能力。

关键词:中考作文;学问;写作教学

2022年苏州中考作文题目如下:

赏留园,觅得江南园林的故事;习方言,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访博物馆,洞见人类文明的星火………大千世界,学问无处不在,但它常常隐藏在物之后,事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去发现。

请以“学问藏在______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限制少,开放度极高,可以说是无话不可入题。但是要想写好拿高分却不容易。命题人在审题上就给考生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在笔者看来,考生至少要抓住三个关键词才能够真正理解题目:

首先要理解“学问”的内涵。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来看,“学问”指的是知识,尤其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考生习得的知识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人为加上去的象征含义。如果考生写的是由自然界的动植物搏击风雨的片段而认识到人也要敢于直面困难,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等这一类人生感悟式的作文,显然是没有切合题目要求。同时也要注意的是文章中一定要点明是具体的哪一种“学问”,而不是空谈“学问”二字而言之无物。

其次要看到“藏”这个关键词,所谓“藏”,也就是这个学问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隐藏起来的,需要考生有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这也是整篇文章的行文构思所在。命题人无意要考生将作文写成复杂烧脑的侦探小说,但一个简单地主动探索或者无意间发现的过程总归要有,否则也算是偏题了。

最后就是横线上所填写的关键词,根据题干“它常常隐藏在物之后,事之中”可知,这里应该填写一个代表“事”或“物”的名词,这个词的范围越小越好,这样整篇作文写起来会更有针对性。并不是所有名词都可以填写进去,比如有的考生填写“学问藏在大脑里”“学问藏在知识里”“学问藏在青春里”等太显而易见或逻辑不通的词语,就属于没有真正理解题目;而大部分考生可能会写“学问藏在生活里”“学问藏在实践里”“学问藏在书本里”“学问藏在校园里”“学问藏在世界里”等,文章范围就设置得太宽泛,进而导致整篇文章缺乏一个写作中心,最终只能流于泛泛而谈。

很明显,命题人想要考查学生的考场审题能力,知识积累能力以及思辨性和创新性。由此反观我们初中三年的写作教学,其实是不合格的,甚至是失败的。我们对学生写作的引导和训练常常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书写和成长经历,也就是重“内在”而轻“外在”,重“小我”而轻“大我”,重“叙事”而轻“议论”“说明”。很多教师都会在长期训练中给学生总结出一套非常模式化的写作套路,比如阅卷老师最喜欢的几种开头和结尾,最能吸引人的几种文章结构,甚至最万能的一个中心事件,经过反复打磨,可以套用到不同的作文题目上。学生一旦习惯了这样的一种写作模式,他们将很难再有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他们的想法被禁锢在一种类似“八股”的牢笼里,失去了思考的活力和创新的勇气。因此,遇上2022年苏州中考作文这样一种知识性、探索性、思辨性很强的题目,就会无从下手,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审题不清、概念混淆、立意偏颇、格调不高的考场作文。

学生的失误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失误,是教师平时对学生写作训练的局限性导致了学生考场上的惊慌失措。苏州中考作文从去年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到今年《学问藏在_____里》,其实都在力求改革创新,符合新课标对于7-9年级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考查要求。朱熹在哲理诗《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让学生的考场作文能够“清如许”,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寻找“源头活水”。笔者认为接下来的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训练多种文体

今年作文要求中的“文体不限”四个字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创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各种文体来写作:擅长讲故事的,就写记叙文;擅长讲道理的,就写说明文;有思想深度的,就写议论文;有才情敢创新的,可以写诗歌;甚至可以参考近几年的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写演讲稿、书信等。总之出卷者“文体不限”的意图很明显,想给学生提供无限的可能性。但事实却是,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会选择写记叙文,学生文体选择的单一性正暴露了我们日常写作教学的短板。

传统的初中生写作训练侧重于记叙文写作,七八年级几乎不会涉及到议论文的训练,九年级开始有一些同学会自己尝试写议论文,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讲解和有效的练习,这些议论文也只是空有一个支架而缺少内在实质。而说明文的写作在初中三年几乎是空缺的,很少有教师会让学生去写说明文。而这次的作文题目,关于“学问”的内涵,特别是通过一个物、一件事所发现的“学问”,其实是要用一种说明的表达方式去呈现出来的,很多学生会感到特别的陌生,或者根本不敢去尝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7-9年级学生的表达交流所提出的要求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由此可见,多种文体并行应该成为今后写作教学的一种基本方向。教师应该跳出原来的舒适圈,从单一的记叙文写作教学转变为“以记叙文为主,议论文、说明文为辅,兼之以书信、演讲稿”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一切现有资源让学生熟悉多种表达方式并且能够按照要求对文章的文体进行改写。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也可以让学生尝试不同文体的写作,充分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和界限。

2 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将课文当作阅读型文本来讲解。拿到一篇新的文章,教师总是习惯从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等方面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久而久之也会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比如上小说课就从小说三要素入手逐一分析;上议论文就分析议论文三要素分别是什么;上说明文就让学生找出说明对象、说文顺序、说明方法等;上现代诗歌就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主题……这是很多教师都会选择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教学方式。这当然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提出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但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可以试着转变一下以往的教学方式,将一些文体特征清晰明显的课文当作写作型文本来教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文中单元写作教学之外的资源,让学生在日常阅读的基础上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写作方法,熟悉文体知识,尝试不同类型的写作,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单元编写从总体上而言是按照不同的文学体裁来布局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单元编写的特点来进行系统的写作教学训练。以平时容易忽视的说明文写作为例,我们就可以利用八上第五单元(《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的事物性说明文和八上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的事例性说明文让学生在充分认识文体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写作说明文。从事物说明到事理说明,是从现象到原理的一种提升,我们在引导学生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 打破学科界限

回到今年的作文题目上来,前面已经分析过,学生想要写好这篇作文,就必须要有一个发现、探索学问的过程,就必须要在文章中写清楚自己发现的这个学问具体是什么。这就需要考生有非常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那些平时缺乏积累的考生写出的作文要么平淡无奇,泛泛而谈;要么出现知识漏洞,错误百出。

要想写好这篇关于学问的作文,需要考生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某一种学科知识有非常扎实的功底,才能够深入浅出地在作文中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在日常教学中各类学科之间融合贯通的重要性。

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它是所有其他学科的学习基础。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他学科的成绩优劣。因此,在其他诸如历史、政治甚至是物理、化学学科中渗透进语文学习,已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认知了。笔者在这里强调的作文教学要打破学科界限的主体是语文,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进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要做到以语文课本为载体,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其他学科的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叫“学习任务群”并且将它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主要组织与呈现方式。课标提出了三种学习任务群,分别是“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其中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又提出了“跨学科学习”的任务群并且指出“此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第四学段(7-9年级)中更是点明要“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或者自己参与的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从这个角度讲,苏州今年的中考作文题是紧扣2022年新课标的,是具有改革性和前瞻性的。由此也再次证实了语文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 提高思辨能力

所谓“思辨能力”,就是思考和辨析的能力。思考是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初中生的作文写作,无论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需要学生对所给的题目以及题干有一个思考和辨析的过程。而今年的中考作文,无论是审题还是立意布局方面都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看到题目,学生首先要思考题目中关键词的内涵:辨别“学问”和“感受”“感悟”的不同;理解“藏”背后的意思;同时还要思考横线上应该填写什么词性的词语……如果学生选择写议论文,那么缜密的逻辑是必不可少的。在积累好素材的基础上,如何选择恰当的素材,如何解读素材,如何理清楚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其实都有赖于学生的思辨能力。

因此,教师在平常的写作训练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这种能力。首先是通过思维导读,让学生的思维更缜密。思维导读就是以思维导图为主导进行的阅读与写作。在阅读名著和学习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提炼文章的核心问题,然后以这一问题为发射源,依据文本内容生发开去,通过梳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核心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同时,在学生写作之前,也可以借用思维导图来罗列自己作文的主题、素材和布局,理清楚行文间的逻辑关系。其次是通过观点辩论,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辩论的情境,让学生大胆质疑,勇敢表达。比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寓言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围绕“愚公和智叟你认为谁更有智慧”来展开辩论,学生在确定观点的基础上,从文本中搜集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梳理,完成辩论初稿。最后是通过评论撰写,让学生的思想更深刻。这里所指的评论,是针对课文中的人、事、物进行简单的论述,这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价值判断。比如学完《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菲利普夫妇;学完《故乡》,让学生对比分析杨二嫂和闰土,并对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点评。教师可以将课文教学与评论撰写充分结合,选择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写作教学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观念落后、方式老套、训练死板的做法,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思维的开拓,也不符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中考作文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它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一线教师指明日常教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