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诗教”视域下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策略

作者

赵莉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213161

摘要:初中教育阶段作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阶段,要求教师需予以足够重视,而古典诗歌中所蕴含深远的文学意见及艺术情趣,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充分认识到古典诗歌的教育功能,发挥古典诗歌教育价值,推动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此针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可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关键词:"诗教"视域下;初中古典诗歌;古典诗歌教学

诗教即指通过诗歌教化民众的一种方式,在现代教育中,诗教针对启迪智慧,锻炼青少年理解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而言着重要作用。古典诗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探究其中所蕴含内涵,并充分发挥古典诗歌教育价值,针对初中生语文文学素养的培养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以“诗教”视域出发,探析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策略具备重要意义。

1 创设教学情境,体会诗歌内涵

分析古典诗歌发现,均具备抽象且晦涩难懂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将学生带入至古典诗歌学情境中,教师需充分掌握学生心理特点,以诗歌内容为依据,拓展教学思路,完成多种生动有趣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为前提,学生进入古典诗歌学习情境中,促使学生可对古典诗歌形成深层次的感悟。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帮助学生感悟诗歌内涵,需带领学生对作者的生活经历、所处时代背景加以了解,让学生变身为作者,设身处地的了解此首诗中所赋予的内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学习李商隐《夜雨寄北》此首古典诗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围绕课本中所设计的注释,对于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大意形成初步了解,教师随后鼓励学生扮演诗人角色,以诗中所描绘的内容为依据,联想人物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并对此时人物的心理状态展开想象,并以自己的语言加以阐述,荒凉巴山西,淅淅沥沥下着的秋雨,寂静的夜晚,剪烛西窗的温馨画面,学生通过想象的方式,在身份置换中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学生在此种生动情景下展开诗歌活动,将会有效提高自身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反复多次阅读诗歌。俗语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古典诗歌的每一字每一句中均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及丰富的感情,仅有带领学生反复吟诵,方可对诗词的感情脉络加以掌握,并对作者赋予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形成感悟。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时,应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调动自身情感体验,对于诗歌中内在情感旋律加以体会,在吟诵的过程中再造想象,将诗中意境创造性地呈现于头脑中。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李煜《相见欢》此首古典诗歌时,文章主要内容即为抒发皇帝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及对于故国的离愁,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朗诵时,应准确掌握节奏、音节的变化,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缓慢深沉的阅读及音节的错落,将学生带入至艺术境界中,促使学生从诗中感悟到亡国之君的孤独形象,以此可为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涵做好铺垫。

2 逐字品味,感悟诗歌意蕴

分析古典诗歌发现具备含蓄凝练的特点,使得初中生在理解时遇到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帮助学生突破此障碍,帮助学生梳理古典诗歌内容,仅有如此,方可帮助学生对于古典诗歌意蕴加以准确掌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学习杜甫《春望》此首古典诗歌时,教师便可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整首诗内容。教师经认真品读,将会发现此首诗中包含诸多意味深长的字,如破、深、溅、惊、抵等。然而,以学生立场出发,上述字并无特殊之处,此时,教师可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展开赏析,如在讲解“国破山河在”一句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破字是否可以其他字代替,学生经一番探讨与思考后,提出可以灭、败、陷等字代替,教师随后可让学生依次套入所探讨的字,再重新阅读,对于替换前后二者的区别加以感受。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展开课堂探讨,鼓励学生阐述自身观点,有学生指出可以陷代替破,但给读者的感觉如同国家遭遇自然灾害,原句中的荒凉之感荡然无存。若换成国败山何在,败字强调国家败落,以描述事实为主,无法带给读者触目惊心之感。学生经对比,发现国破山河在中的破字应用尤为巧妙。此字可充分表达悲愤、伤感之情,使人印象深刻。学生通过破字的品读,也可感悟到作者感时伤世的内心情绪,并对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加以体会,由此对于此篇古典诗歌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解。

3 解析诗歌用典,领悟情绪意志

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中的一项普遍问题即在于学生对于诗歌内容并未形成准确理解,分析主要原因即在于诗人的用典超出学生理解范围,使得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实际上,古典诗歌的一种主要创作技巧即为用典,以此不仅可增添作品层次及内涵,还可将作者思想感情以更为深刻、含蓄的方式蕴含在诗中。所以,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中,应将古典诗歌用典技巧的探究作为重点,以此帮助学生对于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绪、意志形成全面理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学习《渔家傲》此首古典诗歌时,其中两处典故值得分析,其一,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中作者化用《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则化用《逍遥游》中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者,上述两处典故的化用可实现整首诗人文内涵的增添,也使得作品更为蒙胧难懂,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对诗中所表达的深意形成透彻理解。针对此现象,教师可先将此首诗的创作背景向学生介绍,随后鼓励学生探究作者用典的技巧,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最后,可鼓励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及分析创作背景的方式,思考作者为何要在此处应用典故,应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发现,两处典故存在一定矛盾性,前者为作者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体现,而后者则表现出一种逃避现实的含义,此时教师向学生解释到,此即为作者内心矛盾纠结的真实体现,借助分析典故的方式,学生可对李清照创作情绪的变化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时,探究用典技巧尤为重要,不仅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中化用典故的意义及存在价值形成理解,还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韵味。

4 捕捉鲜明形象,展开大胆联想

从某种程度而言,诗歌形象实则为由诗人所创造的具备一定思想情感,具体、生动且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为对诗歌中所蕴含艺术性及所设计艺术形象内涵加以鉴赏,则需对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社会意义加以判断。诗歌意境,其中意即指诗人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境为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意境即指诗人将诗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思想感情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古典诗歌以现实生活为来源,却与实际生活不同。因此,教师为帮助学生对于社会中所蕴含的意境形成深入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为依据,展开大胆的想象。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首小令中,将典型环境中作者的典型感受充分浓缩于诗歌中,将乡愁与悲秋二者巧妙融合,为一首游子思念家乡的伤感之作,将一幅深秋晚景凄凉画面呈现于读者面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通过上述字眼的描述,可看到古老的驿道上缓慢走来一匹瘦马与一身疲惫、风尘仆仆的归乡人,思乡之情透过字里行间流露。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捕捉鲜明形象,促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鲜明的意境,感悟诗歌思想感情。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古典诗歌在学生文学素养及语文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要求教师须积极探索古典诗歌高质量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带领学生捕捉诗歌中的鲜明形象,解析诗歌用典,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帮助学生对于古典诗歌形成透彻理解,感悟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及深远意境。除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考试成绩外,还可促使学生感知古典诗歌魅力,此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克松.领略古韵吟咏诗情--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1(40):35-37.

[2] 何清宝.初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改进策略探析[J].好日子,2020(22):1.

[3] 吕洪友.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20(5):3.

[4] 耿怀青.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2.

[5] 张隽.诗意课堂之美学回归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改进中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J].上海教育,201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