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重视情境创设培养数学兴趣

作者

晏公羽

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天佑校区) 江苏 苏州 215163

摘要:问题情境是情境教学中一类常见的教学方法,其围绕教学问题设计有关联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深入情境当中思考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小学中低段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要能够符合中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要能够结合中低段教学内容确定问题情境的创建内容,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作用。本文重点探究小学中低段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中低段;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问题是引领学生思考的关键所在,数学问题对于启迪学生的数学智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具备重要作用的。小学中低段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会遭遇诸多问题,包括无法理解数学内容、计算错误多等问题,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问题情境虽然考虑到数学问题的作用,可是却能够融入更多背景知识,对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是具有重要启示价值的[1] 。

1 小学中低段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小学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教学是在扎实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展开的。小学生如果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接受知识的效率会更高,情绪较为积极的状态下,他们在心理上也会对所学知识更加认同,更愿意配合教师,自然就能够产生相应的互动,数学学习印象自然就会更加深刻。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们求知欲望,问题情境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也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或课堂结尾部分导入应用。由此,可以发挥出问题情境的不同教学功能,让问题情境能够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服务。

2 小学中低段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创设策略

2.1 课前导入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还可以基于一定的背景知识下导入,让学生融入生活场景当中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或者基于生活问题背景设计匹配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生活意识和数学探究兴趣。

例如在学习《二 时、分、秒》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看钟表上的时分,并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时间,并能够基本掌握时和分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启部分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们:“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现在上课的时间是几点吗?”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创建一个故事情节:课件上以一只小熊的一天活动为主线,如起床,然后在旁画上一个大大的钟表盘为7:30,上学,对应时间为8:00等。然后让学生们先观看,然后教师询问学生们是否看得懂钟表盘上的时间,继续导入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利用一个动态的钟表,如将时间调到7:30,然后告诉学生们钟表上短针叫作时针,指在7的位置,所以表示7时,然后将分针拨动到6的位置,代表半个小时也叫做30分,然后教师此时拨动分针到7的位置,时间此时变为7:35,询问学生们:“同学们觉得分针走动一个数字代表几分钟?”反应速度快的学生可能里面就会回答出来5分钟。等到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主尝试拨动钟表,来描绘学生的一天日程。

2.2 结构化导入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要遵循知识的结构顺序,要依照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进行设计。教师要能够深入细致的分析知识的内涵,熟悉教学知识的脉络关系,然后将知识合理的有逻辑的导入问题情境当中,以能够构建为结构化的知识为宜[2] 。

例如在学习《表内除法(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内容时,这部分内容属于除法内容,让学生们能够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但是使用的口诀在数量和难度上都明显有所上升。教材中虽然使用了情境图,便于学生能够在求商的过程中借助乘法寻求形象上的支撑,但是难点在于学生们很难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上被除数的范围扩大,学生又没有掌握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故教师需要巧妙地将除法转化为乘法知识,让学生们能够充分掌握乘法内容,在此基础上延伸开展除法教学。如在课前导入环节,先列出2-6的乘法计算式:6*3=、2*5=等,让学生快速口算,并说出口算的乘法口诀,进一步展示课本上提供的情境图,然后就需要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写出对应的除法算式,探索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每个乘法算式都可以写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乘除数相同的例外)。随后,进入实际问题巩固学习阶段,题目:1.每屉装了4个包子,一共装了6屉,一共有几个包子?2.妈妈一共做了24个包子,每屉装4个包子,那么可以装几屉?3.妈妈一共做了24个包子,每屉装6个包子,那么可以装几屉?学生们先自行尝试解决问题,列式计算。然后师生共同来分析题目和计算结果。

2.3 依托数学题目开展情境教学

低年级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比较畏惧的就是抽象的数学题目,问题情境可以起到形象化教学的作用。

例如题目:△+○=12 △=○+○+○ 那么△=( ),○=( )。这是一道比较常见的题目,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先提问:“通过观察第一个算式,能否得出三角形和圆分别代表什么?”学生们自然无法理解,因为

三角形和圆代表多少本就无法判断。教师进一步提问:“如果知道三角形代表多少,或者知道圆代表多少,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得出另一个图形代表的数是多少了?”学生们点头,然后此时有部分细心的学生就发现1个三角形等于3个圆,所以1个三角形加1个圆也就相当于4个圆,然后就可以得到结果:4个圆等于12,一个圆代表3,一个三角形代表三个圆也就是3+3+3=9。

结语

小学中低段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的方法策略需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定。教师要能够深入分析真实的教学环境需求,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流程,让问题情境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沐慧,徐斌艳. 中国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发展路径与启示[J]. 数学教育学报,2022,31(1):91-96,102.

[2] 李媛媛.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分析[J]. 教育,2021,17(34):45-46.

作者信息:晏公羽,男(1993.10—),汉族,籍贯 江苏常熟,学士,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