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元数据仓储的图书馆专题数据资源整合

作者

刘丹

外交学院 图书馆 北京市西城区100037

摘要:在信息资源呈现高度分散且异构的背景下,提升图书馆专题数据资源的整合效率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所在。基于元数据仓储理念,本文对元数据的定义、类型以及作用展开系统研究,同时针对当前专题数据资源的特点及在整合过程中存在的技术与管理瓶颈加以分析。进而提出以元数据采集清洗、多源异构描述以及关联建模作为核心内容的整合模型,并借助“高校学术专题库”和“数字经济专题资源整合平台”这两个案例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与成效予以验证。此研究对于图书馆知识组织模式的优化,以及智能服务体系的建设具备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元数据仓储;图书馆资源整合;专题数据;语义建模;智能服务

一、引言

在信息爆炸时代,因来源多样、结构异构而导致整合困难、严重影响用户获取效率的图书馆专题数据资源,有元数据仓储这一作为统一描述与智能管理的技术体系为多源异构资源整合提供新路径,本文聚焦“基于元数据仓储的图书馆专题数据资源整合”,通过分析现状与问题、构建整合模型且结合实践案例,来探讨元数据仓库在图书馆中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

二、元数据仓储的基本概念与技术框架

2.1 元数据的定义、类型与作用

元数据作为数据的 “描述性标签”,是对数据的内容、特性、构造以及相互关系的规范表述,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类别来讲,能够分成描述性、结构性、管理性还有技术性这四大类:描述性元数据着重于资源的关键特性,像文献的题目、作者之类的;结构性元数据展现出数据的组织关联,比如说章节层次、数据库表构造;管理性元数据包含创建时间、访问权限这类管理信息;技术性元数据则有文件格式、编码标准等技术方面的参数。

2.2 元数据仓储系统的组成与运行机制

元数据仓储系统用分层的架构设计,它是由采集、存储、管理和服务这四个关键部分构成。采集部分凭借像API接口、网络爬虫这类技术手段,从数据库、文件系统、开放平台等多种渠道得到元数据,接着对其做格式转换以及质量方面的检查;存储部分采用混合存储的办法,用关系型数据库来处理有条理的数据,通过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并且运用数据冗余以及备份的策略来保障数据的安全;管理部分借助数据清洗的算法去除重复的记录,按照元数据映射的规则让格式变得标准,同时构建版本控制的机制来追踪数据的变动情况;服务部分依靠类似全文检索、语义查询等技术,给用户供应资源引导、关联分析等方面的服务。

三、图书馆专题数据资源整合的现状分析

3.1 专题数据资源的特点

靠着专业性、多源性和异构性的专题数据资源成了图书馆资源体系里重要且关键的一部分,因为其专门关注特定领域的内容,通过深度聚合专业知识满足用户精准需求,包含学术数据库、机构储存处、开放平台等多种来源的数据,形成了多渠道相互补充的资源环境,涵盖文本、图像、多媒体等多种形态的数据格式,增加了整合的技术难度,从分类角度按学科分类方便学术研究检索,人文社科方面的文学研究数据与自然科学方面的实验观察数据之间存在学科壁垒。

3.2 现有整合方法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现在进行整合的实际操作中会遭遇技术和管理的双重困境,格式异构使得整合的成本变得很高,不同来源的数据所采用的元数据标准和存储格式没有统一的规定,这就使得在数据转换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信息丢失的情况。重复多余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多个渠道收集来的数据有重叠的部分,这既占了存储资源还会干扰检索的精准度。语义关联缺失使得数据整合只是停留在表面,因为没有进行本体映射和构建知识图谱,很难发现数据之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技术架构的封闭性限制了整合的效果,传统的系统对新出现的数据源和用户的需求反应慢,没办法实现动态的扩展和个性化的设定,这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影响很大。

四、基于元数据仓储的专题数据资源整合模型设计

4.1 元数据采集与清洗策略设计

在收集方法层面需依数据来源结构特点选取特别适用的技术办法,规整数据可通过数据库访问接口、公开API或数据导出功能针对性收集,并搭配字段对应规则将原数据属性信息转化为标准元数据要素,不太规整杂乱的数据则需借助网络抓取工具、语义识别、文本分析等技术从网页、文档、图片中整理提取资源信息,且收集时要实行实时或批量的数据检验机制,如数据格式标准化、字段完整性检查、重复情况检测等以提高元数据准确程度与唯一性;清理办法方面要针对收集过程中多余、错误、缺失的数据逐一改进,常见技术有错别字识别改正、字段规范处理、近义词合并、数据类型转换、缺失值推测等,同时为提高效率可引入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算法,如命名实体识别、聚类分析、异常情况检测技术从语义角度优化元数据内容的表述与关联。

以“高校学术专题资源整合”这个实际例子来说,某个高校图书馆打算搭建一套基于元数据存储的学术专题库,涵盖“人工智能前沿研究”这个主题,数据来源包括学校内外的学术论文数据库、期刊库、电子书平台、教师科研成果展示平台以及一些能免费获取的学术交流网站。首先在元数据收集阶段,技术团队制定了多渠道的收集方案。对于规整的数据,比如CNKI数据库里的文献数据,用SQL接口抓取文献标题、作者、发表时间、期刊名字、关键词等元数据,并且按照提前设定好的对应表,转变成统一的Dublin Core元数据格式;对于科研成果平台上的网页资源,就使用自定义的抓取框架设定抓取路径和字段规则,提取项目名称、负责人、资助项目编号、成果类型等信息。之后在清理阶段,发现有些论文的关键词有拼写错误,像“neaural netwrok”,系统通过内置的拼写修正模块自动识别并且改正成“neural network”;还有一些成果记录里没有项目资助信息,系统就结合这个课题团队的其他项目记录来推测补充,用多数规则生成合理的内容。另外在不同平台上同一个作者名字有“Zhang Wei”和“Zhang W.”这两种写法,系统借助作者ID和研究方向信息,通过聚类算法把它们统一合并成“Zhang Wei”达成作者元数据的一致整合。

4.2 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描述与关联建模

对于来源多样、形式不同的数据,在描述方面得选用结构通用、语义清楚的元数据模型,像都柏林核心元数据,这样能保证对各种不同类型资源的基本信息有一致的表达。碰到不同格式(比如文本、图片、表格、音视频等)和不同领域(像科技、人文这些)的数据,还得结合行业标准去补充拓展,来满足专业化描述的需要。另外为了提高数据的语义表达能力,应该进一步借助资源描述框架(RDF)和Web本体语言(OWL)等语义网技术,把各类实体、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整理成有推理能力的本体模型,让本来分散的数据产生语义联系,以便支持复杂的查询和深度知识的发现。

以某高校图书馆创建“高校学术研究专题资源平台”为例,该平台所整合的多渠道数据重点围绕社会科学范畴。其涉及高校国际关系与外交学专业教学数据库、全球政治研究成果库、本校师生学术著作及论文平台,以及国际组织公开报告、政府外交白皮书等具有权威性的数据来源。数据的类型多种多样,既有外交政策文本、国际条约文献、国际关系案例研究报告、学术专著章节等文字材料,也包含国际政治格局演变时间轴、外交事件统计图表等有条理的数据。在对数据进行统一描述的阶段,平台依据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框架,有系统地记录文献的标题、发表时间、作者所在院系及研究机构、核心观点摘要等基本信息。与此同时引入国际关系学科的专业词汇表,像“多边外交”“国际安全机制”“全球治理体系”等主题词语,对文献里涉及的外交概念、理论框架、历史事件等进行深层次的语义标注。结合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标准规范,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展开结构化的处理方式。针对外交政策文件,仔细提炼政策制定的主体、发布时间、核心条款以及影响范围;对于国际组织报告标注数据统计周期、指标定义、研究方法等关键要点;另外针对国际政治案例研究报告,有条理地梳理事件背景、利益相关方、谈判进程以及最终解决方案等核心内容,全方位搭建起覆盖外交与国际关系领域的学术资源整合体系。

4.3 元数据驱动的专题资源整合流程设计

元数据带动的专题资源整合过程,是一种有系统、规范的资源整理模式,贯穿从资源采集、清洗、转换、存储、整合与服务的整个流程。它关键在于借助高品质的元数据,达成不同数据来源之间的有效衔接与深度整合。在流程规划上,一开始要针对不同种类的数据来源采用对应的采集办法。比如结构化数据库靠API接口来获取,半结构化的网页内容利用爬虫技术来提取,非结构化数据就得用自然语言处理办法做初步的结构梳理。收集结束后数据进入清理和标准化阶段,去掉多余字段改正逻辑错误补上缺失信息,然后按照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像都柏林核心、MODS这些)做格式转变,保证跨平台能相互操作。清理完的数据根据其结构化程度,分别存到关系型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保证访问速度和可扩展能力。到了整合阶段引入RDF和OWL技术搭建语义关联网络,通过建立本体模型弄清楚数据之间的概念联系,实现不同类型资源的语义融合。最后在服务方面,系统给用户提供多个维度的检索入口和知识引导功能,依靠元数据之间的语义关联提高获取信息的深度和准确度。

某综合性大学为推动数字经济领域校地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融合全力打造 “数字经济专题资源整合平台”。在数据收集环节,该校充分发挥学科与科研优势构建了三大数据来源渠道。第一是与国家信息中心数字经济研究部合作,通过官方 API 接口定期获取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产业指数等宏观数据,详细采集报告名称、发布机构、关键指标、数据来源等核心信息;第二是运用网络爬虫技术,定向抓取地方政府数字经济主管部门政务平台发布的产业规划、扶持政策等文件,精准提取政策名称、发布时间、覆盖行业、具体条款等关键要素;第三是深度挖掘校内科研资源依托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全面采集各学院承担的与数字经济相关的科研项目数据,涵盖实验数据、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等结构化与半结构化信息,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库中的访谈记录、业务流程图等非结构化资料。​

数据清理过程中学校组织计算机、经济学等多学科专业团队对数据进行精细化处理。针对专业术语不一致问题,制定统一的数字经济术语表;通过人工核查与交叉验证补充完善缺失的关键数据,并将所有数据标准化为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格式。在数据存储方面采用分层存储策略,将结构化的产业数据与政策文件存入 PostgreSQL 数据库以确保高效检索与管理;将科研项目中的影像资料、企业案例等非结构化数据存储至 MongoDB,满足多样化数据存储需求。

结语

元数据存储仓库给图书馆特定主题的数据资源整合提出了一条较为科学、高效的技术路径。依靠搭建统一的元数据模式和语义关联办法,不但能够增强数据的整理和查找能力,而且还推动了资源的深入使用以及智能信息化服务的进步。今后需要进一步强化标准创建和系统改进,促使图书馆资源整合朝着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肖希明,刘巧园.基于元数据仓储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馆, 2015(9):6.DOI:CNKI:SUN:TSGT.0.2015-09-004.

[2]许磊.图书馆系统演变及其元数据管理[J].图书馆论坛,2021,41(10):118-126.

[3]许天才,潘雨亭,杨新涯,等.基于元数据管理的数字资源保障评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02):84-90.

作者简介:

刘丹(1985.05-)女,汉族,北京,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信息工程及图书馆情报学

本文系“外交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 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特色学科数据资源整合与知识发现研究” 项目编号:3162015ZYKC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