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承上启下,发挥作用

作者

孟庆丽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铁人学院龙庆幼教总园悦园二幼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要:以幼儿园角度讲,幼小衔接主要就是为满足大班幼儿的实际需求,帮助其更好地过渡到小学,是具有针对性、功能性的,重点解决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的脱节问题。但是,当前仍有大部分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存在问题,在教育教学中,面对数量较多的幼儿,教师很难做到全面兼顾,致使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不高。因此,为了幼小衔接质量的保障,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小班游戏化模式,通过合理人数的控制,关注到每一名幼儿,巧借多种游戏,推动幼小衔接改革,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小班游戏化;幼小衔接;有效性

前言

幼小衔接主要指的是,通过有效方法的应用,立足幼儿的发展规律,帮助幼儿从幼儿园教育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的工作。幼小衔接的改革和创新,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促使其学业有成,并锻炼幼儿的身心素质,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近几年,我国有关部门针对性地治理“小学化”教育,其力度不断增加,幼小衔接逐渐变成了敏感的话题。而小班化教学模式和理念也是在教学改革中诞生的,指示出教师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策略,控制好幼儿人数,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教学,使幼儿对所学内容更加有效地获得和吸收。故此,立足小班游戏化教育背景,本文主要探讨幼小衔接的改革措施。

1 开展益智游戏,培养幼儿专注力

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专注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素质[1]。如果缺少专注力,就宛如汽车缺少轮子,无法正常转动,逐渐失去价值。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基础时期,在幼小衔接开展阶段,教育者应高度重视幼儿专注力的培养,借助小班游戏化模式,开展益智游戏,让幼儿参与其中,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与习惯。

例如,在开展“奇妙拼图世界”的益智游戏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班化教学模式,将幼儿分成能力、人数均衡的小组,保证每个小组幼儿都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指导,从而更好地完成游戏任务。同时,教师应根据划分后的幼儿小组设计比赛规则,制定比赛目标,即拼的正确、速度较快的小组获胜。在本次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好名次,如前五名、前三名等,为获胜的小组颁发奖励,让幼儿的好胜心被激活,能专注、认真地完成拼图。在教师的关注下,以及专注的态度下,幼儿完成任务的效率将会提升,并获取荣誉感,使幼儿能拼得快、好。

专注力培养对于幼小衔接来讲是非常关键的教育目标,也是幼儿成长道路中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当幼儿具备良好的专注力时,能更加有效地学习,对幼儿未来的学习具有深远、正面、积极的影响。

2 开展语言游戏,奠定语言基础

处于幼小衔接时期的孩子,正是语言发育的关键阶段[2]。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拥有基础的语言词汇量,交流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能与他人进行顺畅的交流。所以,立足小班游戏化背景,教师可以将游戏与绘本阅读结合,开展语言游戏,帮助幼儿奠定语言基础,让幼儿在阅读、游戏中通过画面分析形成属于自身的独特理解,并用语言进行描述,以此培养幼儿的交流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将某一绘本故事作为背景,为幼儿构建熟悉的故事场景。如,《熊出没》中的熊大、熊二深受多数幼儿喜爱,教师就可以设计“熊大、熊二去买菜”的故事场景,在买菜的过程中,熊大、熊二遇到了光头强,而光头强将自己买的苹果和蜂蜜送给了熊大和熊二,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鼓励幼儿园家长共同完成这个故事,并让幼儿将完成的故事分享给其他小伙伴听,这个过程能更好地锻炼幼儿语言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场景设计游戏,让幼儿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应用正确语言,培养幼儿的语言应用能力。小班游戏化的应用,其重点就是给予幼儿针对性指导,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关注,并尊重幼儿的差异,激活幼儿参与兴趣和主动性,让幼儿能在游戏活动中受益。

3 开展艺术游戏,强化幼儿创造能力

在幼小衔接中,艺术教育处于关键地位[3]。幼儿园和小学的主要艺术教育领域为美术、音乐,音乐是声音、肢体、表情构成的艺术,美术是线条、色彩、框架构成的视觉艺术。

以幼小衔接的角度讲,大班幼儿已经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演绎能力,不论是学习美术,还是学习音乐时,都能更好地配合教师,体现出自身的创造性。而面对数量较多的大班幼儿,教师就可以采取小班游戏化的方式,设计艺术游戏活动,让幼儿拥有自主创造的空间和机会。比如,在音乐表演游戏中,能跟随音乐的节拍、律动“自由活动”,让幼儿的情感更加丰富,强化幼儿的创造、审美能力。

例如,将《捉泥鳅》作为游戏素材,在学习这首歌曲时,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针对性地进行游戏化改编和创作。“小朋友,在生活中,你们见过泥鳅吗?你知道泥鳅长什么样子吗?”这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关于泥鳅的视频,让孩子拥有初步了解和认知。“你们谁愿意做一条泥鳅?让教师抓,你们怎么做才能不让我抓到?”在教师耐心、细心的引导下,多数幼儿都想做“泥鳅”,整体教学活动氛围极其活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玩游戏,看看哪条泥鳅总被抓,看看谁抓的泥鳅多!”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们随着音乐节拍欢快地舞动,并根据节奏设计了相关动作,与教师相比更具有创新性。这样的游戏方式,能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让幼儿的审美、肢体协调、创造等能力得到提升,发挥出艺术游戏的价值和作用。

结论

总而言之,小班游戏化幼小衔接的开展,能为幼儿提供更好地成长素材和平台,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成长,以及和谐学习来讲,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以及不可估量的益处。所以,教师应明确小班游戏化方法的可操作性,制定清晰的目标,保证游戏的多样化,人数安排的合理性,在具体实施中遵循生本性、综合性、针对性等原则,理清实施思路,革新教育思想,丰富游戏形式,重视幼儿引导,通过丰富资源的利用,有效方法的应用,推动幼小衔接改革,实现顺利过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佳楠. 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的游戏”——幼小联合教研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 上海托幼,2022,(12):18-19.

[2] 王树妹. 语文教学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体验式学习路径探寻——评《新课程小学语文幼小衔接教学游戏指导与设计》[J]. 语文建设,2022,(22):85.

[3] 罗婷婷. 幼小双向衔接背景下幼儿数学领域游戏活动对策研究[J]. 考试周刊,2022,(42):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