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问题化”教学的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培养探索

作者

林玉凤

南宁市第二十八中学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本文以高三地理复习课“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通过基于“知识点巩固”的教学问题设计、基于“知识点单一运用”的教学问题设计、基于“知识点综合运用分析”的教学问题设计等,探索基于“问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学生;综合思维;培养

“问题化教学”指以系列精心设计的质量优良、类型丰富的有效教学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高级的思维技能,让学生能充满兴趣、持久深入课堂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化教学”逻辑性强,在环环相扣的知识背景下,学生实现从已知到新知的推理,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逐渐走进思维的深度,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标。[1]

本文以高三复习课“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设立了3组活动题,目的想通过层层推进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基于“问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1 基于“知识点巩固”的教学问题设计

“知识点的巩固”是指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回忆,包括知识点的内容、规律、推理过程、结果、影响。

1.1 活动设计

活动1:2018年1月澳大利亚人伊尔曼在海滨捡到一个漂流瓶。经专家鉴定,该漂流瓶132年前被扔进海里。132年前的漂流瓶是怎么来到澳大利亚呢?(探究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材料1:下图为漂流瓶投放地点和捡拾地点位置示意图(展示示意图)

材料2: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

1.2 问题设计

(1)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是怎样的?(展示洋流分布的三维地图,学生总结分布规律)

(2)推测图中的①②③④路线,哪一条最有可能是漂流瓶漂流路线?(学生分组讨论)

活动1设计的目的:让学生带着解决世界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回忆相关知识点,初步感受该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速地投入学习状态。

活动1的2个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洋流方向和性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活动2的设计奠定基础。

1.3 知识点总结归纳。

2 基于“知识点单一运用”的教学问题设计

“知识点单一运用”指用学到的单一知识运用到解决简单情境中去。

2.1 活动设计

活动2:澳大利亚人伊尔曼捡拾地点是草原景观,而同纬度澳大利亚东海岸却是森林景观。(展示景观图)

2.2 教学问题设计

为什么澳大利亚同纬度的东西海岸景观差别这么大,从洋流的角度分析。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存在这种情况?(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活动2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将活动1巩固的知识点用于分析真实情境,属于知识点的单一运用范畴。以图文情景式呈现的形式,继续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通过澳大利亚东西两岸的对比,指导学生比较分析,对事物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综合思维的一种教学策略。[2]接着又继续追问学生,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这样情况,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分类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类运用知识的能力。

3 基于“知识点综合运用分析”的教学问题设计

“知识点综合运用分析”是指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复杂的情境。也就是考察学生是否能把复杂的图文材料分解成不同的组成成分,并能理解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3.1 活动设计

活动3:《战狼2》中我国海军进行的救援行动是以2015年3月的也门撤侨行动为原型。

材料1:下图为我国海军护航编队的某次航行示意图和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图(展示航行示意图、季风环流图)

材料2:下图为我国航海编队夏季到达索马里半岛沿海地区景观图及7月索马里半岛洋流示意图。(展示航海编队夏季到达索马里半岛沿海地区“海雾”景观图、7月索马里半岛洋流示意图)

3.2 问题设计(说明洋流对人类活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1)我国护航编队前往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哪一个季节为最佳季节?为什么?

(2)7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为什么?

(3)以下四个渔场与其成因相似的是(       )

A.秘鲁渔场   B.北海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北海道渔场

(4)为什么索马里半岛沿海地区夏季多海雾?

该活动的第一小问考察洋流的方向对航行的影响。该区域洋流的方向会季节改变,而其他大洋的洋流方向不改变。这就需要学生正确判断区域位置才能正确答题。这题其实考察了两个知识点,一是季风的形成和方向,二是季风对洋流方向的影响。考察了学生是否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该活动的第二小问考察了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渔场成因:一是寒暖流的交汇处,二是上升流的表层。此题考察的是第二种情况。但要判断出这里是上升流区域,必须判断出这里的风向。因此这道题目是在第一道题目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更多知识点的联系,推进学生思维往更高一个层次思考。

该活动的第三小问是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考察课本上与其成因相似的渔场:秘鲁渔场。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回归课本,吃透课本,厘清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将课本“读薄”,用整体性的原理综合考虑问题。

该活动的第四小问考察“海雾”是怎么形成的。在解答该题目时,老师需先解释海雾形成的条件。引导学生提取图文信息,根据等温线判定是寒流,但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犯惯性思维的误区,觉得该区域洋流的流向是从低纬到高纬,错判成是暖流,从而影响学生的作答。因此在教学中,需强化学生理解地理名词概念,根据具体情境来分析问题,从而提高综合思维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课通过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有针对性问题中,找到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使得课堂不断地呈现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的分享与碰撞,在相互的分享与碰撞中,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俭.基于“问题化教学”的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以高三地理复习课“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为例[J].广西教育,2017(6)

[2] 李俭.高三地理复习课中对比教学法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8(6)

作者信息:林玉凤,女,汉族,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