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传承文化
林雅清
福建永春县实验幼儿园 362699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和文明礼仪的国家。在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学会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来提高教育质量,又要注重传统文化精神的有效渗透,让幼儿不仅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同时借助不同传统节日生成节庆课程,从而引导幼儿学习相应的文明礼仪。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节庆课程;文明礼仪
前言
以传统节日为引领,构建传统节庆课程活动,教师首先要从幼儿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出发,结合不同的传统节日内容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让幼儿能够对传统文化以及不同的节日习俗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从中汲取文明礼仪教育的“营养”。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工作的开展,教师首先要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教学目标,利用开放性的教学思想,有效分析不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活动内容上体现出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色和文明礼仪要求,结合幼儿成长过程中所必备的文明礼仪素养去构建活动内容,让幼儿园传统节庆课程得到顺利有效地进行,同时也能够更加贴近幼儿生活,让其在以后的成长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1 幼儿园传统节庆课程应用意义
1.1 丰富教学活动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要不断思考传统节日对幼儿成长的重要影响。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在构建节庆课程时,教师既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明确活动目标,同时又要筛选活动内容对幼儿的思想进行有效启发,并选择适合幼儿的教学策略让其真正地“学有所成”。比如清明节,祭扫先祖、追思古人、祭奠烈士、寄托哀思,总是萦绕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沉郁氛围。我们可以借此开展红色传承、感恩生活等适合中大班幼儿的教学活动。但这些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就比较抽象,不易为其所感知,毕竟小班幼儿是以直接行动思维为主,抽象的情感体验很难让孩子感同身受。为了让小班幼儿切身感受传统文化,我们把清明节主题内容向踏青、戴柳、放风筝、蹴鞠、荡秋千等习俗活动倾斜,用易于小班幼儿接受和感知的游戏形式来组织教学。
1.2 促进素质教育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生活技能和基础知识两方面的有效培养。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和思维的逐渐成熟,融入传统节庆课程的文明礼仪教育,一方面能够创新幼儿园的教学思想,突破固化思维的影响;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幼儿园的活动,让幼儿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在节庆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能有效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从而不断促进素质教育工作发展。比如清明节的祭祀先人、缅怀英烈、郊游踏青等习俗,可以促进幼儿尊老、感恩、热爱生命、热爱运动等素质教育。
2 利用幼儿园传统节庆课程,培养幼儿文明礼仪的策略
以清明节为例,在幼儿活动创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明确教学目标,只有确定活动主题,才能够分析接下来的准备工作,比如传统节日的引入,节日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及通过传统节庆课程的讲解,能够提升幼儿哪些文明礼仪素质,这样才能够在实践当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2.1 制定故事情节促进文化交流
在每一个成长阶段,幼儿都要学习自身所必备的多项技能和基本礼仪。受成长规律的影响,三到六岁的幼儿对于自身的形象素质和行为表现并没有足够的认知,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传统节庆课程的内容,向幼儿传递文明礼仪教育,充分借助良好的教育拓展机会,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促进知识素养的有效传播。利用清明节创设传统节庆课程,教师可以从节日的由来背景、传统文化特点角度出发,融入故事情节[1]。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与幼儿进行文化交流,有效传递文明礼仪。比如,结合清明节的饮食特点,向幼儿传授用餐礼仪:餐前桌椅、碗筷摆放,洗手不喧哗、不浪费水,遵从长辈先用餐的习惯;餐中正确使用餐具,不发出影响他人用餐的声响,细嚼慢咽,不浪费粮食,不挑食;餐后主动收拾碗筷,及时打扫用餐区域的卫生等行为,让幼儿在体验式的活动中确实学到文明礼仪,运用文明礼仪,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2.2 利用传统节日特色传授礼仪
运用清明节的文化和相关知识,作为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素材。首先,教师要明确活动环境的营造以及活动材料的应用,对整个教学工作开展的积极影响。当前教学工作倡导开放式、实践化教育。所以即使幼儿的年龄较小,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去构建教学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实践当中获得经验,比单纯传授基础知识产生的教学效果要更明显。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清明节的活动特点以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向幼儿传授礼仪思想,比如让幼儿了解扫墓、祭拜的知识,知道祭拜需要带的物品,懂得基本的祭扫礼仪,特别是在烈士陵园一定要肃穆安静,不嬉笑玩闹。
2.3 扩大家园合作促进文化传播
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都会引进一些西方教育理念,而对于传统文化活动并没有进行充分有效的运用,导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并没有准确的了解。利用传统节日构建节庆课程,教师要注重不同元素的有效应用,既让幼儿能够在学习上取得良好的进步,同时又要学习正确的行为礼仪,培养出更多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比如,利用清明节设计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内扩大宣传,鼓励家长参与其中,构建亲子活动,比如制作清明寒食——包润饼包青团,然后让孩子用双手奉上食盘,恭敬地送给长辈品尝,这就是对长辈的孝顺和尊重,让孩子知道百善孝为先,引导幼儿学会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踏春郊游时,在与家人或同伴相处方面,家长也可以言传身教,传授相关礼仪,比如要热情友善、注重言语文明、要学会分享,同时不随地丢垃圾,从小养成保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结论
总而言之,在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不同传统节日的特色,挖掘其内涵文化,去打造趣味化、生动化的活动过程,既要顺应幼儿的成长规律,又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在传统节庆课程中循序渐进地融入不同的文明礼仪,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逐渐了解传统文化,同时注重自身文明礼仪的养成,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J].天津教育,2022(20):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