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创设情境实现德育渗透探究
曾秋萌 郑月娥
广东省阳春市春城街道新云小学
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认知、培养良好品行责任,传统说教式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无法实现深层次德育目标。情境教学作为一种重要教学策略,能够创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环境,引发情感体验,促进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聚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与德育渗透关系,探索有效教学路径希望能够提升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情境创设策略,德育渗透路径
生活化情境创设能够架起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桥梁,将抽象道德概念具体化,教师应当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场景,如校园、家庭、社区等熏染环境,选取典型事例,设计贴近实际情境使学生在熟悉背景中感悟道德内涵。比如讲授诚信主题时可设计购物、考试、承诺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诚信行为意义,问题化情境设计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通过设置道德两难困境或价值冲突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促进道德判断能力提升。比如拾金不昧还是据为己有情境,让学生分析不同选择背后价值取向,明辨是非。故事化情境构建能够触动学生情感共鸣培养道德情感,选用名人事迹、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等富含教育意义素材,通过讲述、朗读、表演等形式呈现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内化道德价值。游戏化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天性,能够提升课堂参与度。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道德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体验道德规范,感受法治精神。
认知渗透路径重在引导学生理解道德规范与法律知识,形成正确认知。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提出思考问题、引导观察分析等方式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建构,情感渗透路径着眼于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积极态度。通过情境中情感触点设计,如感人场景、真实案例等引发学生共情体验,培养道德情感。行为渗透路径强调引导学生践行道德规范,养成良好习惯,通过情境中任务设计、行为引导与实践活动安排促进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环境渗透路径注重创设良好育人氛围,形成隐性教育效果,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校园环境营造等手段实现润物细无声德育效果。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情境运用方法,德育实施过程
教师应当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演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究欲望。情境探究法注重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辨能力,教师设计层层递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自主认知。情境体验法强调学生亲身参与,获得直接感受,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活动、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沉浸情境中,感知道德规范,体验法治精神。情境反思法引导学生对情境中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个人见解,通过组织讨论、写感悟、辩论等活动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内化道德价值。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说话要算数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许诺墙情境,课前让学生写下自己曾经对他人作出承诺,张贴于教室墙面。课堂伊始教师展示一则小明答应妈妈考试考好就不再沉迷游戏,考完试后却又沉迷游戏视频引发学生思考言而无信行为后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许诺墙,请学生分享自己兑现或未兑现承诺经历,感受诚信重要性。安排诚信小法庭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违背承诺方、受害方与评判方,通过情景剧形式体验不守信带来伤害。然后组织诚信价值辩论会,让学生从个人成长、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等角度论证诚信价值。引导学生制定诚信行动卡,写下近期将要兑现承诺,一周后检查执行情况,课后安排诚信故事会活动,鼓励学生搜集历史人物或身边人诚信故事在班级分享。通过情境创设、体验、反思以及内化到践行全过程,学生逐步形成诚信品质,实现知行合一育人效果。
三、情境优化措施,德育提升途径
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生生活实际,选取真实案例作为情境素材,避免虚假臆造,结合时代特点,融入热点话题使情境具有时代感与现实意义。增强情境情感性促进价值内化,在情境设计中注重情感因素,通过感人故事、真情实感表达、情感共鸣点设置等方式,触动学生心灵促进情感认同。强化情境互动性提高参与程度,设计开放性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创设合作学习环境促进交流互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互动形式。注重情境层次性满足不同需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梯度化情境,照顾不同学习水平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递进式情境,实现由浅入深教学效果。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合理消费为例,教师应当创设智慧小超市综合情境。对情境真实性优化,邀请社区超市经理录制视频讲解消费知识,增强说服力对情境情感性优化,设计爸爸妈妈省钱故事环节,让学生分享家长为家庭节约经历,触发情感共鸣。对情境互动性优化,将教室布置成模拟超市,提供各类商品与标价签,发放有限智慧币,让学生实际体验购物决策过程。对情境层次性优化,设计基础任务购物清单制定、进阶任务比价购物策略、拓展任务消费权益维护三级活动,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对情境评价机制优化设计消费智慧星评选标准,从计划性、理性选择、权益维护等维度综合评价学生表现。课堂实施中先让学生观看冲动消费现象视频,引发思考,然后分组进入智慧小超市,完成限额购物任务。组织消费决策辩论会分析各组购物策略优缺点,开展消费权益知识竞赛提升维权意识,创作理性消费倡议书,在班级与家庭践行。通过情境优化措施,学生在真实、有情感、互动、分层以及可评价情境中形成理性消费习惯,提升经济意识与责任感。
结论:通过构建生活化、问题化、故事化以及游戏化等多样情境,结合认知、情感、行为以及环境多维渗透路径,实施情境—体验—反思—内化—践行全过程德育,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全面发展。教师应不断提升情境真实性、情感性、互动性以及层次性完善情境评价机制,构建课内外、家校社一体化德育网络优化教师专业素养,创新德育评价方式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情境创设新模式,深化德育理论与实践融合,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 池金章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多元情境创设的原则与教学策略 [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23(03):10-12.
[2] 宋月红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主题大情境的创设 [J]. 教学与管理 ,2021,(17):44-46.
[3] 陈田圣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析 [J]. 才智 ,2020,(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