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量感”

作者

贾露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实验小学 江苏 如皋 2265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这个词可以说是无所不在,但是因为“量”这个词是一种非常抽象的东西,所以许多学生都没有很好地进行量感思考。要保证学生有正确的量感判别力,提高数理思维的水平,教师应该把“量”现实化,运用各种手段,使学生感到“量”无所不在,从实际的情绪中刺激对量的感知,保证学生对“量”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的水平。量感的训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将量感融入到每一节课中,通过无声无息的方法将“量”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基于此,本文主要聚焦新课程标准下的核心素养,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量感”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量感

引言:量是一个很现实的概念,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小学数学中,量是无所不在的,是所有的数学基础,比如长度的测量、面积的计算、体积的计算等等,可以说,“量”是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角度测量、方程、公式等等,都需要对量进行分析和计算。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量”的计算和转化作为重点来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量的感受,而仅仅对其进行“教”、“量”、“测”、“算”,但是,它并不能让学生明白“量”的真正意义,所以大多数学生对“量”的概念都是模棱两可的,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1 对小学生培养量感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量感能力的训练在提高学生的思维和逻辑性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是自然最科学、最合理的表现形式,是人类认知自然的基石,而“量”是人类最根本的工具,是最根本的数学原理。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量感的训练,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技能,又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考和领悟能够的提高,使学生对世界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量感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预测能力十分重要,因为很多对象的量都是很困难的,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测量单位,以保证学生正确地判定对象的量。在提高量感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时空的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并运用量感来处理日常的问题,保证学生在各个领域的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高。而在实践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量感,通过对比、迭代、实验法等等,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量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量感。

2 小学生缺乏量感的主要原因

2.1 量的概念过于抽象

尽管量和人们的生命密不可分,但是在学生看来,量这个词通常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量太多的单位,例如亿吨、平方千米,许多学生从未见过这么庞大的单位,所以对量的认识是困难的。此外,还有角度、面积等需要测量和运算,这些都是理论上的东西,很难让人理解,从而导致学生对量的理解变得模糊。

2.2 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实际的联系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量的最大问题在于缺少与现实的关系,仅重视理论的教育,使学生无法对量有很好的认识,特别是那些相对庞大的量,使学生很难把它们和人生中的哪些部分连接起来。比如一亩地,课本上写着一百平方米的方块就是一亩,这一点很好解释,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亲身体验过一亩有多大。所以,学生对土地的概念,都是比较模糊的。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各种形式展示这些比较大或者比较抽象的单位和量,使学生和自己的生活有很好的关联,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对于量的概念有更好的了解,并进一步了解到怎样去界定量。

2.3 学生量感持续体验不足

因为量的表象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并且大部分的数学与生活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教师能够使学生对量产生连续的感觉。像在做角度,形状,面积,容积等几何问题时,在传授的过程中,其原理和量都是可以继承的,这也是让学生不断感受到量的最好方法。但目前的教师在传授这些内容时,常常会将学生分隔开来,使学生感受不到知识的连续性,更谈不上对量的连续的了解,这对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很是不利。

3 提升小学生量感的措施

3.1 加强生活关联、提升预估能力

在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预测能力进行训练,课本上也有类似的实例,使学生能够体会到量的意义。

比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时,课本上也有类似的实例,使学生能够体会到量的意义。比如在一公里的平地上,课本上就使用了一个四百多公里的鸟巢,以及四百多公里长的跑道,再加上天安门的设计,将这个面积与一公里的面积进行了比较,让学生感觉到了一种生活与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步,教师可以扩展教学方式,让学生举一反三,列举出更多的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再加上以前学过的“平方米”、“平方厘米”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寻找合适的对象。教师需要将这些数据归类,并指出其中的错误。它能够使学生把区域的认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生对区域的认识。并且可以将以前学到的厘米、毫米、米相融合。以距离为单位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量”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3.2 利用活动来加强量感

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到量对生命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觉到量的本质。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完成一件事,比如一分钟能写多少字、一分钟能跳绳、一分钟能看多少书,再给学生讲一分钟等于六十秒、六十分钟等于一小时等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时间”的意义。在教授长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量自己的身高、教室门的长度、笔的长度,让学生了解长度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长度。在重力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一克、百克、一公斤等物品的重量,再将其与周围的物品相联系,让学生将感觉与实物相比较。在区域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各种区域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到室外,使用一个矩形的区域来进行区域的测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区域。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对量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量的本质,保证不会有学生随意使用单位。

3.3 对知识进行拓展、带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运用与知识有关的课后延伸来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让学生去探究各个单位的历史,了解单位的起源和命名,找到古老的测量仪器,探讨古代和近代测量的区别。通过对知识的扩展,使学生加深对量的理解并感兴趣,同时,学生也会在闲暇的时候进行探究和研究,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思考的能力。

3.4 利用实验加强学生对量的感知

通过试验,可以增强学生的量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就三角形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画出一个三角形,但这需要两个三角形完全一致,然后再让学生将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凑起来。而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可以找到三角与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再运用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算出三角区域的面积,从而增强学生对量的感知,让学生能够加深对这方面的了解。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量感是数学因素构成中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量感水平,以保证其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量感的训练,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使学生对量感的理解更加深刻,进而养成量感的习惯,保证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和生活中都可以运用量感进行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庄雅芬.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01):106-108.

[2] 庄航海.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数感与量感的养成路径[J].学苑教育,2022(34):69-71.

[3] 张黎.以生为本 促进学生量感提升——以小学数学“体积和容积单位”教学案例为例[J].华夏教师,2022(18):88-90.DOI:10.16704/j.cnki.hxjs.2022.1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