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选科制”对高中生物学科选择意愿的影响机制
周翠媛
黑龙江省安达市第七中学 151400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之下,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在本文分析了新高考“选科制”对高中生物学科选择意愿的影响机制,阐述了高中生物教师的应对策略。
一、直接影响机制
新高考“选科制”对高中生物学科选择意愿的直接影响机制可以从政策设计、学生动机、学科竞争力和资源分配等多维度分析。
1. 政策赋权与选择自主性提升。一是自由组合替代文理分科,新高考取消传统文理分科,允许学生在“ 3+1+2 ”或“ 3+3 ”模式下自由搭配科目,生物从理科固定组合中解放,成为可选科目之一。二是直接影响,学生可能因兴趣或能力单独选择生物,而非被迫绑定物理/ 化学组合,潜在选考生基数扩大。
2. 分数计算方式的影响。一是等级赋分制的激励效应,生物因知识点相对直观、实验题占比稳定,可能被部分学生视为“易提分”科目,尤其在竞争中等(基数大、赋分区间合理)的省份更易吸引中等生。二是规避高风险科目,若物理/ 化学竞争激烈(如高分学生扎堆),生物可能成为“避险选择”,尤其对逻辑思维较弱但记忆能力强的学生更具吸引力。
3. 专业报考关联性驱动。一是高校专业选科要求,在正向拉动方面,医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将生物设为必选,直接刺激相关职业导向学生的选择。 在反向抑制方面,顶尖理工科专业(如计算机、工程)普遍要求物理 + 化学,可能挤压生物在“理科生”中的份额,导致其更偏向“文科混合生”(如历史 + 生物 + 地理组合)。二是数据反馈效应,学生通过模拟志愿填报系统提前感知专业限制,动态调整选科,生物选择率可能随专业热度波动。
4. 学科竞争力与学习体验。一是横向对比压力,生物与地理常被视为“性价比”相近科目,但地理因涉及少量计算(如地球运动)可能劝退部分学生,间接提升生物选择率。化学难度较高(如有机化学、计算题)可能促使部分学生转向生物。二是教学资源倾斜,部分学校为吸引选考生,加强生物师资或实验设备投入,形成“优质教学 $$ 成绩提升→选科意愿增强”的正反馈循环。
5. 社会认知与职业预期。一是生命科学行业热度,新冠疫情后公共卫生、基因技术等领域关注度上升,强化生物学科的“未来潜力”形象,吸引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二是家长决策干预,部分家长基于“医学 /师范类职业稳定”的认知,推动孩子选择生物。
二、间接影响机制
新高考 " 选科制 " 对高中生物学科选择意愿的间接影响机制也可以从政策设计层面、学校资源配置、社会认知传播、学生心理机制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1. 政策设计层面的间接影响。一是赋分制度的杠杆效应,等级赋分制下,生物因中等难度(相比物理简单、比政治历史记忆负担轻)可能成为 " 性价比选项 ",吸引部分理科中等生为规避物理竞争而转选生物。实验操作纳入评价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倾向选择生物以获取实践分优势。二是专业覆盖率的传导作用,部分高校专业(如环境科学、心理学)要求 " 物理或化学任选一门 ",导致化学弱势学生可能通过 "生物 + 地理 " 组合规避化学,间接提升生物选择率。医学类院校若要求 " 化学 + 生物" 组合,会强化化学优等生连带选择生物。
2. 学校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一是师资与课程的动态调整,选科人数增加倒逼学校扩建生物实验室,改善教学条件,形成 " 资源优化→学习体验提升→选择意愿增强 " 的正反馈。部分学校为规避物理师资不足,可能引导学生在 " 物化生 " 之外选择" 生政地" 等组合,变相推高生物占比。二是走班制下的博弈选择,生物因知识模块化程度高(相比化学的连贯性),更适合走班制下的碎片化学习,成为时间管理能
力较弱学生的避险选择。
3. 社会认知与信息传播的中介效应。一是家长群体的风险规避心理,物理太难导致赋分吃亏 " 的民间叙事经社交媒体放大,促使家长建议子女选择相对稳定的生物学科。基础医学、生物制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强化了 " 生物 Σ=Σ 未来职业潜力 " 的认知偏差。二是培训机构的市场响应,教培机构针对生物开发速提分课程(如遗传题解题模板),降低学习预期难度,吸引投机型选科者。
4. 学生决策的心理机制。一是锚定效应与参照系变化,当物理成为顶尖理科生聚集地时,中等生会以生物为新的 " 理科锚点 ",重构自我定位。二是跨学科协同认知,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模块(如生态系统)与生物存在知识重叠,选择" 生物 + 地理" 组合可产生协同学习效应。
5. 动态演变趋势。一是政策迭代的滞后影响,若高校后续强化化学在理工科专业的必选地位,可能引发" 化学- 生物" 的跷跷板效应。二是选择悖论的显现,生物选择人数过度增长可能导致赋分竞争白热化,最终触发新一轮的学科冷热周期。
三、高中生物教师应对新高考改革的教学策略
1.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运用新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间互相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生物学是自然学科中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身边及周围中处处有生物,处处是生物,处处都有生物科学的意识。寻常的如日常生活中的啤酒发酵原理,重大的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克隆技术;小到伤口感染,大到人类基因组计划;轻微的有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各种生物,严重的有SARS 病毒,这一切无不说明生物及其作用范围之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所以,生物的学习是一种整体性、渗透性的学习,必须把生物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把生物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与教学主体 ( 学生 ) 的切身经历、体验联系起来。
3. 提倡运用探究式教学法。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下开动脑筋,主导自己学习的过程,从而以学习主体的身份获得知识。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并积极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教师要设置有意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开展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搜集资料,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构建多元化地评价体系。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等。
参考文献
[1] 李金玲.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J] 新课程研究 ( 下旬刊 ).2020..6.
[2] 万方胜 .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J] 课程教育研究 : 学法教法研究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