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交通法实施中的应用与挑战
刘强
身份证号码:210321198703155011
引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以其数据处理、智能分析和自主决策能力,正深刻变革着传统交通治理模式。交通法作为规范交通行为、维护交通秩序的重要保障,其实施过程长期面临执法效率不足、事故处理复杂、流量调控滞后等难题。
一、人工智能在交通法实施中的应用
1.1 交通违法监测与执法
人工智能技术为交通违法监测与执法注入新动能。智能识别系统依托图像识别技术,可实时捕捉车辆闯红灯、超速、违规变道及行人、非机动车的各类违法行为。通过对视频图像的快速分析比对,系统能精准锁定违法主体,记录车辆型号、车牌及驾驶员行为特征等关键信息,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智能执法辅助系统则通过深度分析海量交通数据,为执法提供决策支持。
1.2 交通事故处理与责任认定
人工智能加速交通事故处理进程。在现场勘查中,它能快速整合现场照片、监控视频、目击者描述等信息,构建事故现场轮廓,还原关键瞬间,为后续处理提供全面基础资料,显著缩短勘查时间。在责任认定方面,AI 算法综合事故现场因素与交通法规,对责任进行初步判定。考量车辆轨迹、碰撞角度、驾驶员反应等要素,减少人为干扰,提升认定的客观性,为交警最终裁决提供重要参考。
1.3 交通流量优化与法规协同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是流量优化的核心应用。系统依据实时车流量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车流量大时延长绿灯,较小时缩短,避免资源浪费,与保障畅通的交通法规相契合,有效提升通行效率。车路协同系统实现车与基础设施信息交互,车辆可提前获取路况、信号灯等信息并调整行驶状态,减少违法。
二、人工智能在交通法实施中面临的挑战
2.1 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
将人工智能应用到交通安全执法工作中,会产生大量个人信息和交通数据,比如汽车行驶轨迹数据、司机个人身份资料等,在采集信息数据时若没有告知当事人并征得其同意,或者采集的信息数据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就会出现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况,在存储、传输过程中也存在安全隐患。交通安全的许多数据都有较大隐私信息内容,存储数据库如安全防护技术不健全,就会遭到不法黑客入侵并进行数据盗取或篡改、删除的破坏行为。
2.2 算法可靠性与透明度问题
算法偏差导致人工智能交通安全执法可信性不强。人工智能的算法如果训练数据具有偏差的情况下,可能造成实际执法环节结果的误判。部分人工智能算法不透明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人工智能算法的内部设计和行为机制比较复杂,通常类似于黑箱,难以理解、难以监督。若在交通安全执法以及事故责任判断时,交通安全当事人如果对人工智能算法得出的结果有异议却无法对算法作出的决策过程进行溯源,无法对其进行申诉和辩解,将直接影响交通安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将降低公众对人工智能执法的认可度。
2.3 责任认定与法律规范难题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交通事故出现责任主体多样化现象,在自动驾驶汽车出现事故后,将出现驾驶员、汽车制造方、软件研发方多个责任方,由于法律对无人驾驶责任主体尚未明确界定,加之目前交通事故在责任界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导致交通法很难在实践中进行适用。现阶段的交通法律规范在交通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下有些显得落后,很多的条款均是针对人工驾驶的模式来制定,对于人工智能应用于交通执法过程中,如执法设备的合理性、智能驾驶车辆交通事故如何承担责任均
是法律真空区,造成法律适用的混乱。
2.4 公众认知与接受度问题
部分公众对人工智能执法的准确性公正性缺乏信任,公众不了解人工智能工作原理、优缺点,在对人工智能执法时可能出现一些错误,出了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的办法,降低了对人工智能执法的配合程度,影响到交通法的执行效果。公众对交通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存在抵触情绪。
三、应对人工智能在交通法实施中挑战的策略
3.1 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
制定专门的交通领域数据保护法规,明确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和传输的具体规范。法规应要求数据收集必须获得当事人的明确同意,并且只能收集与交通管理相关的必要信息。针对人工智能在交通法实施中的应用,对现行交通相关法律进行修订和完善。明确智能执法设备所采集证据的法律效力,规范其使用程序。在自动驾驶领域,制定专门的法律条款,明确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事故时各方的责任划分标准,以及自动驾驶车辆的上路条件和安全要求等,为人工智能在交通法实施中的应用提供清晰的法律依据。
3.2 强化技术监管与评估
建立健全算法审查机制,成立专业的算法审查机构。该机构负责对交通领域使用的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全面审查,包括算法的设计原理、训练数据的合理性、算法的准确性和公平性等方面。对于通过审查的算法,发放相应的认证证书;对存在问题的算法,要求开发者进行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加强对交通数据安全的监管力度,建立数据安全监管体系。要求交通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业的安全技术人员,定期对数据安全进行检查和评估。
3.3 构建人工智能应用伦理准则
制定明确的人工智能在交通法实施中的伦理原则,包括公平公正、透明公开、尊重隐私、保障安全等。这些原则应贯穿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全过程。建立伦理审查与监督机制,成立伦理审查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伦理学专家、法律专家、技术专家和社会公众代表组成,负责对人工智能在交通法实施中的应用项目进行伦理审查。在项目立项阶段,审查项目的伦理可行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监督;在项目完成后,对其伦理影响进行评估。
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人工智能在交通法实施中的应用原理、优势和安全性。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如科普文章、短视频等,向公众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违法监测、事故处理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以及相关的隐私保护措施和监管机制,消除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误解和疑虑,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执法的认知和信任度。
结语
人工智能在交通法实施中的应用,为交通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交通违法监测、事故处理、流量优化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有效提升了交通法实施的效率和质量。然而,其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数据隐私安全、算法可靠性、责任认定、公众认知等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制约人工智能在交通法实施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琼.人工智能在交通法实施中的应用与挑战[J].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5,(07):147-151.
[2]秦建华,李艳.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交通系统优化方案分析[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5,(06):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