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优化

作者

邵超超

身份证号码:371326198808285514

一、引言

传统建筑工程管理依赖二维图纸(信息传递误差超 15% )、人工协调(跨专业沟通效率低)、事后管控(问题发现滞后超 72 小时),存在三大痛点:一是协同效率低,设计、施工、监理等参与方数据不互通(信息共享率 <30% ),管线碰撞、工序冲突等问题频发(返工率超 8%) );二是管控精度差,进度计划依赖经验编制(偏差超 10% ),成本核算滞后(超支预警延迟 >1 个月),质量安全检查依赖人工(漏检率超 20% );三是全周期衔接弱,设计与施工、运维阶段数据断层(复用率 <20% ),难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随着智能建造与数字中国推进,建筑工程对管理数字化(数据实时共享率 ≥90% )、精细化(成本偏差 ≤5% )、协同化(跨专业沟通时间缩短 50% )要求显著提升。研究基于 BIM 技术的工程管理优化方法,对降低工程风险(目标减少 60%-70% )、提升项目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土木工程与数字技术交叉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

二、传统建筑工程管理现存问题与优化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管理过程面临三方面瓶颈:一是信息传递低效,二维图纸会审耗时超 15 天,设计变更传递延迟(平均 3-5 天),易导致施工错漏(返工成本占总造价 3%-5% );二是进度管控粗放,采用甘特图编制计划,无法关联资源与空间信息(资源闲置率超 15% ),关键线路延误预警滞后(超 48 小时);三是协同机制缺失,参与方(设计、施工、造价)独立工作,缺乏统一数据平台(数据冲突率超 25% ),决策效率低(重大问题决策周期超 7 天)。

2.2 核心优化目标

BIM 技术应用需围绕三方面目标:一是效率提升,图纸会审时间缩短 60%-70% ,跨专业协同效率提升 50% ,工期偏差控制在 ±3% 以内;二是成本优化,造价估算误差 55% ,返工成本降低 60%-70% ,全周期成本节约 8%-12% ;三是质量安全保障,质量问题检出率 295% ,安全隐患整改率 100% ,事故发生率降低 40%-50% 。

三、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优化路径

3.1 进度管理优化

精准把控施工节奏:一是三维进度模拟,将 BIM 模型与进度计划(如 Project、Primavera)关联,生成 4D 进度模拟(时间 + 空间),直观展示工序衔接(如混凝土浇筑与钢筋绑扎顺序),提前发现工序冲突(冲突识别率 290% );二是动态进度追踪,通过移动端(如手机、平板)实时采集现场进度数据(如构件安装完成情况),与 4D模型对比,偏差超 5% 时自动预警(响应时间≤2 小时),及时调整计划(如增加人力、优化工序);三是资源协同调度,在 BIM 模型中嵌入资源信息(如人员、机械、材料),模拟不同资源配置下的进度方案(如 2 台塔吊 vs3 台塔吊),优化资源投入(资源利用率提升 20%-30% ),避免窝工与浪费。

3.2 成本管理优化

实现造价精准管控:一是 BIM 算量与计价,基于 BIM 模型自动提取工程量(算量误差 leq2% ),对接计价软件(如广联达、鲁班)生成造价文件,算量时间缩短 70%80% ;二是动态成本监控,将合同价、变更价、签证价等数据关联至 BIM 模型构件(如每根柱子对应造价),实时统计已完成工程量造价(成本核算周期从 1 个月缩短至 1 周),超支预警偏差 ≤3% ;三是变更成本管控,设计变更时,BIM 模型自动更新工程量与造价变化(变更影响评估时间≤1 天),对比不同变更方案的成本差异(如材料替换成本对比),辅助决策(选择成本最优方案),变更成本超支控制在 ±5% 以内。

3.3 质量管理优化

提升工程质量水平:一是质量标准嵌入,将质量规范(如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间距要求)写入 BIM 模型构件属性,施工前明确质量要求(如柱子混凝土强度 C30),避免理解偏差;二是过程质量控制,通过移动端拍摄现场质量照片(如钢筋绑扎、模板安装),关联至 BIM 模型对应位置,记录质量数据(如钢筋间距实测值),质量问题可追溯(追溯率 100% );三是质量验收数字化,基于 BIM 模型生成验收清单(如隐蔽工程验收项目),验收时对照模型逐项检查,不合格项标记并推送整改(整改率100% ),验收效率提升 50%-60% 。

四、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实施要点

4.1 前期规划与模型构建

夯实应用基础:一是 BIM 标准制定,明确模型精度(如 LOD 300 用于施工招标、LOD 400 用于施工阶段)、建模规范(如构件命名规则、属性填写要求)、数据传递流程,确保模型质量(模型误差 ≤1%) );二是模型搭建,按专业(建筑、结构、机电)分工建模,采用协同建模工具(如 Revit 协同工作集)避免重复建模,模型整合后进行碰撞检测(碰撞率降至 0.5% 以下);三是软硬件配置,选用高性能计算机(CPU≥i7、显卡≥RTX 3060)、专业 BIM 软件(如 Revit、Navisworks),部署协同平台服务器(带宽≥100Mbps),确保模型运行与数据传输流畅。

4.2 人员培训与过程管控

保障应用落地:一是人员培训,开展 BIM 技能培训(如建模、进度模拟、成本分析),覆盖设计、施工、造价等岗位(培训覆盖率 100% ),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项目;二是过程监督,设置 BIM 管理员(每项目 1-2 名),监督模型更新(如设计变更后 24小时内更新模型)、数据上传(如每日上传施工进度数据),确保数据实时性;三是阶段审核,每个管理阶段(设计、施工准备、施工、竣工)结束后,审核 BIM 模型完整性(构件信息完整率 298% )、数据准确性(造价数据误差 ≤2% ),未达标项整改后复用。

五、结论

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优化,需通过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的全维度管控与多方协同,解决传统管理的低效、粗放问题,核心在于 “数据驱动 - 协同联动 - 全周期贯通”。当前需进一步突破复杂项目 BIM 模型整合(如超高层建筑多专业模型)、全周期数据标准统一等技术瓶颈。

参考文献

[1] 吴伟. 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优化[J]. 中国住宅设施,2025(6):49-51.

[2] 李浩.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优化策略[C]//2025工程技术与材料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

[3] 沈喻.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优化分析[C]//2025工程技术与材料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