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控制的实际应用

作者

吴铁铮

身份证号码:130824198812170559

引言

园林绿化工程在改善城市生态、提升人居环境中作用显著,而造价控制是保障工程效益的关键。当前,该领域造价控制存在设计不合理、采购成本把控不足等问题,影响工程推进与效益发挥。现有研究虽涉及造价控制,但缺乏针对实际应用的系统策略。因此研究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控制的实际应用,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对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实现成本与质量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一、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控制相关理论概述

1.1 工程造价控制的基本概念、原则及流程

工程造价控制是以合理控制工程成本为目标,在项目全周期内对造价进行规划、监控与调整的管理活动。其核心原则包括合理性、全过程性和动态性、合理性要求造价控制需平衡成本与质量,避免过度压缩成本影响工程效果;全过程性强调从设计到竣工的每个阶段都需纳入管控。动态性则指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控制策略。基本流程涵盖目标设定、过程监控、偏差纠正。

1.2 常用造价控制方法

常用造价控制方法中,限额设计通过在设计阶段设定造价上限,约束设计方案的成本规模;全过程造价管理将控制贯穿项目全周期,避免阶段性管控导致的成本失衡;价值工程法则通过分析功能与成本的关系,剔除不必要功能以降低造价。这些方法可单独或组合使用,适配不同工程场景的控制需求。

1.3 园林绿化工程的特性及造价构成

园林绿化工程因自身特性形成独特的造价逻辑。其特性体现在三方面:植物作为核心要素,存在生长周期与地域适应性问题,如北方苗木在南方种植需额外养护;工程受季节性影响显著,反季节施工可能增加成本。同时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植物配置、景观造型需平衡美学效果与成本。造价构成主要包括苗木采购费、施工费、养护费,此外还涉及设计费、管理费等间接成本,各部分费用因工程类型与规模存在差异。

二、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控制的问题

2.1 设计方案不合理导致造价偏高

设计方案不合理是导致造价偏高的源头性问题。部分设计方案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忽视成本适配性,例如盲目选用珍稀苗木或复杂造型景观,虽提升了观赏性,却大幅增加采购与施工成本。设计阶段对现场条件调研不足也会引发后续成本问题,如未考虑土壤肥力直接确定苗木规格,导致种植后需额外投入土壤改良费用;或植物配置未结合地域气候,北方项目引入热带植物,后期需持续投入保温设施成本。

2.2 苗木等材料价格波动及采购成本把控不足

苗木等材料价格波动及采购成本把控不足是造价控制的常见难点。苗木价格受市场供需、生长周期影响显著,同一品种苗木因规格、树形差异价格差距较大,采购时若缺乏价格预判能力,易在价格高位购入。部分采购环节存在流程漏洞,如未充分比价就确定供应商,导致购入苗木成活率低,需二次采购补苗。

2.3 施工工艺不当、返工等造成成本增加

施工工艺不当与返工直接造成成本浪费。施工人员若缺乏专业技能,可能因操作不规范影响工程质量,例如苗木种植时未按标准控制种植深度,导致苗木生长不良需重新种植。或铺设草坪时未做好土壤平整,出现后期斑秃需返工修复。施工组织不合理也会引发成本问题,如苗木进场时间与种植工序衔接不畅,导致苗木临时存放产生额外养护成本,或交叉作业协调不当,造成部分区域重复施工。2.4 养护方案不合理导致后期投入过高

养护方案不合理会使后期投入持续增加。部分养护方案未结合植物生长特性制定,如对耐旱植物频繁浇水,既浪费水资源又可能导致根系腐烂;或修剪周期与苗木生长节奏不符,过度修剪影响树形美观,需额外投入造型修复成本。养护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也会加剧成本问题,如未能及时发现病虫害,导致病害扩散后需大规模用药防治,或养护设备使用不当,增加设备损耗与维修费用。

2.5 造价控制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缺乏全寿命系统控制。各部分之间没有统筹与协调,设计阶段忽视了施工养护成本、施工阶段忽视了养护后实际需求,相互掣肘,各自为政;如设计植物种类需经常养护,施工阶段未留养护方便条件等,使养护成本远远超出预估值。各阶段信息沟通不畅,设计阶段变更信息到采购、施工无法及时有效沟通,导致材料采购和施工需求脱节。

三、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控制的实际应用策略

3.1 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功能的满足与成本的控制。采用限额设计、方案优化的方式,限额明确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本土和适应性强的植物种类,降低后期管养的成本。用多种方案比选的方式平衡景观效果和成本,以常用苗木通过合理组合营造景观层感,来代替昂贵的名贵苗木。

3.2 采购阶段的造价控制

植物的材料在采购阶段应以保证价格的相对稳定和控制成本支出为重。设置苗木价格监控体系,把握苗木市场动态的供需发展情况,寻找苗木价格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进行采购。对于长期合作的苗木供应方,可以与企业或者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固定苗木供应价格。减少采购环节,实施比价采购和质量验收双重把控制度。通过对比不同苗木种植供应商的报价选择方案。

3.3 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工程期造价管理要降低成本和返工量,增加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操作控制,包括种植、场地整理等方面的基本流程操作,如控制好挖穴大小、苗木的栽植深度和株距等,防止操作不当引起的苗木生长障碍现象;编制工程合理的施工计划,如进场苗木的时间及顺序等,减少苗木的暂时存放养护费用;明确土建交叉施工的责任界面,避免土建人员的重复施工;对变更流程制订管理制度,工程中涉及方案的调整要在造价影响评估的基础上,履行变更的程序,避免随意变更造成造价失控。

3.4 养护阶段的造价控制

合理制定养护阶段的工作量和责任界定。结合植物适应环境,确定不同的养护模式,如耐旱植物少浇;生长期快的苗木适当控制修剪间隔时间,不在不必要的人工费用上浪费。厘清养护的责任范畴,施工单位和养护施工单位在苗木成活基本年限约定养护责任和责任标准,不在后期扯皮。注重养护人员的培训,降低大面积病虫害防治费。

3.5 全过程造价协同控制

突破阶段间的节点分界线。在跨阶段信息交流平台中输入设计方案、采购、施工、养护等信息,实现信息的互换和共享,比如把设计变更信息导入到采购环节,避免重复的资源浪费。实施全过程的造价跟踪法,指定一个工作人员参与全过程的造价管控,一旦出现偏差加以调整。

结语

本研究针对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控制,提出了各阶段及全过程的应用策略,可有效解决造价控制中的问题。这些策略助力平衡成本与质量,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未来可结合信息化技术深化策略,推动造价控制更精准高效,为园林绿化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娜娜,李龙飞.园林绿化工程中造价控制研究[J].绿色科技,2015,(07):181-182.

[2]李硕.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控制策略分析[J].中华建设,2018,(11):66-67.

[3]宋晓梅.浅析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阶段造价控制[J].山西建筑,2017,43(34):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