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石化行业质量标准化体系的优化路径与实践研究

作者

宋伟全

身份证号码:370305198203271512

一、引言

石化行业生产过程复杂,涉及众多化学工艺与大型设备,产品质量不仅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更与社会安全、环境可持续性紧密相连。建立科学、完善且高效运行的质量标准化体系是石化企业实现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环保要求提升以及技术不断创新,石化行业质量标准化体系面临着持续优化的迫切需求。

二、石化行业质量标准化体系现状分析

2.1 现有体系框架

目前,石化行业质量标准化体系主要依据国际标准(如 ISO 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以及行业规范构建。涵盖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检验到储存运输等全流程的标准规范。例如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对原油、化工原料等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指标;生产过程中,明确了各工艺参数的控制范围与操作规范;产品检验阶段,规定了详细的检验项目、方法与合格判定准则。

2.2 执行成效与问题

部分大型石化企业通过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化体系,在产品质量稳定性、生产效率提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行业内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企业质量控制手段落后,过度依赖人工经验,缺乏先进的在线监测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导致生产过程中质量波动难以实时察觉与精准调控。另一方面,质量责任落实不到位,部门间推诿现象时有发生,当出现质量问题时难以迅速追溯根源并采取有效措施。此外,随着行业不断发展,新的产品与工艺不断涌现,现有标准更新速度滞后,无法及时适应新技术、新需求。

三、优化路径探索

3.1 完善标准体系

在石化行业质量标准化体系优化中,完善标准体系是筑牢质量根基的首要环节,需建立 “跟踪 - 修订 - 参与 - 创新” 的动态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专业的标准跟踪团队,通过订阅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等权威机构的标准更新动态,实时监测国际先进标准的技术方向与指标调整,例如针对石化产品中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低碳生产工艺规范等,确保第一时间掌握行业前沿要求。同时,结合国内石化行业发展实际,联合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每季度开展标准适用性评估,对滞后于技术发展的现有标准启动修订流程。以原油加工领域为例,随着加氢裂化、催化重整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原有汽油、柴油产品质量标准中关于硫含量、辛烷值的指标已难以满足当前环保与发动机技术需求,需加快修订步伐,将硫含量指标进一步降低至 10ppm 以下,同步优化抗爆性测试方法,使标准与技术发展同步。

3.2 强化过程控制

石化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过程控制必须依托先进技术实现 “实时化、精准化、预判化” 管理。在关键工艺节点的监测层面,需根据不同生产环节的特性,科学部署适配的传感设备:在原油蒸馏装置中,安装高精度温度传感器(误差范围±0.1 ℃)与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蒸馏塔各层塔板的温度分布与塔顶压力,避免因温度波动导致的馏分切割精度下降;在催化裂化装置中,部署流量传感器与在线组分分析仪,实时采集反应进料流量、催化剂循环量及产物组分数据,确保反应深度符合产品质量要求。这些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需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当参数超出预设标准阈值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同时启动联动调控 —— 例如当反应温度过高时,自动调节冷却介质流量,将温度回调至合理区间,实现 “监测 - 预警 - 调控”的闭环管理,避免人工干预的延迟性导致质量偏差扩大。

3.3 落实质量责任

质量责任的落实需通过 “制度明确 - 责任绑定 - 考核激励” 三层体系,将质量目标转化为每个岗位的具体行动。在责任制度设计上,需绘制详细的 “质量责任矩阵图”,明确各部门与岗位的核心职责:采购部门负责原材料质量验收,需对每批次原料的检验报告真实性与完整性负责;生产部门负责工艺参数执行,操作工需对实时记录的生产数据准确性负责,技术员需对工艺异常的及时处理负责;质检部门负责产品检测,检验员需对检测结果的公正性与及时性负责。同时,建立 “质量追溯倒查机制”,当出现质量问题时,通过生产记录、检验报告、设备运行数据等,精准定位责任环节与责任人,避免 “集体负责却无人担责” 的现象。

3.4 提升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的提升需兼顾 “专业技能培训” 与 “质量文化渗透”,实现 “知标准、会操作、重质量” 的培养目标。在培训体系构建上,需根据岗位差异设计分层分类的培训内容:针对基层操作工,开展 “标准实操化” 培训,通过现场模拟操作、案例教学(如分析因未按标准操作导致的质量事故案例),帮助其掌握设备操作标准、质量异常识别方法,例如培训操作工如何根据传感器数据判断反应是否正常,以及出现异常时的应急处理流程;针对技术人员,开展 “标准深化与工具应用” 培训,内容涵盖国际标准解读、质量管理工具(如 FMEA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SPC 统计过程控制)的实操应用,提升其参与标准制定、优化工艺参数的能力;针对管理层,开展 “质量战略与体系管理” 培训,邀请行业专家讲解质量标准化体系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质量目标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确保管理层对质量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四、结论与展望

石化行业质量标准化体系的优化对于行业整体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强化过程控制、落实质量责任以及提升人员素质等一系列优化路径的实施,并结合企业实践案例来看,能够有效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发展,石化行业质量标准化体系应进一步融合新技术,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持续优化升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与社会需求,推动石化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帅训波,于庆友,冯梅,等. 浅析石油石化行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信息系统工程,2021(5):116-118. DOI:10.3969/j.issn.1001-2362.2021.05.046.

[2] 化工标准化体系建设加速完善节能环保安全标准成为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关键[J]. 河北化工,2009(12):1.

[3] 范喜莲,赵玉柱. 充分运用标准化管理创造石油行业高质量发展[C]//第五届全国石油经济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8:42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