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中的自动化设备与控制系统研究
王洋
身份证号码:120113199704120015
引言
通过深入探究自动化设备与控制系统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机制,能够完善电气工程学科体系,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填补部分技术融合应用研究的空白。实践方面,本研究成果可帮助企业优化电气设备选型与系统搭建,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为电气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理论基础
1.1 智能控制理论
智能控制理论融合了人工智能、模糊数学、神经网络等技术,使控制系统具备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能力。在电气工程中,模糊逻辑控制可用于电气设备的温度控制,根据温度变化的模糊信息调整散热装置功率;神经网络控制则可应用于电力系统的故障诊断,通过对大量故障样本数据的学习,准确识别故障类型与位置。智能控制理论为解决传统控制理论难以应对的复杂、不确定电气系统控制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1.2 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主要研究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与应用,以及电能变换的电路拓扑与控制方法。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电力电子器件如晶闸管、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广泛应用于变流器、逆变器、斩波器等设备。这些设备将一种形式的电能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以满足不同电气设备的用电需求。在智能电网中,电力电子技术实现了分布式能源的高效接入与电能质量调节。
二、电气工程中的自动化设备
2.1 常见自动化设备类型
在电气工程领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是应用最广泛的自动化设备之一。它以可编程存储器为核心,能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等多种指令,通过输入输出接口实现对机械或生产过程的控制。无论是工业生产线的流程控制,还是电力系统的开关操作,PLC 都能凭借灵活的编程特性适应不同场景需求。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则适用于大型复杂电气系统。它将控制功能分散到多个现场控制站,再通过网络与中央操作站连接,形成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模式。在电力、化工等领域,DCS 可对多台设备进行协同监控,既能保证局部控制的独立性,又能实现整体运行的统筹调度。智能传感器作为感知层核心设备,在传统传感功能基础上增加了数据处理与通信能力。
2.2 自动化设备的技术特点与应用优势
自动化设备的技术特点体现在多维度的性能提升上。其高精度特性确保了控制动作的精准执行,满足精密加工、电力调控等场景的严苛要求。通过冗余设计和自诊断机制,设备能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稳定运行,减少意外停机风险。快速响应能力则让设备能即时处理控制指令,提升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智能化设计使设备可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参数,网络化特性支持远程监控与协同操作,模块化结构则简化了安装维护流程。实现连续化运行,突破传统生产的时间限制。减少人员在高危环境中的暴露,提升作业安全性。通过标准化控制流程,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2.3 自动化设备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将成为自动化设备的核心发展方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设备将具备更强的自主决策能力,不仅能执行预设指令,还可通过分析运行数据优化自身行为,例如根据负载变化动态调整工作模式,实现更高效的能源利用。微型化与集成化趋势将进一步缩小设备体积。通过芯片级设计与多功能模块整合,设备能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感知、控制、通信等复合功能,这对智能家居、便携设备等场景尤为重要,既能节省安装空间,又能降低系统复杂度。绿色节能理念也将深度渗透到设备设计中。
三、电气工程中的控制系统
3.1 控制系统的架构与组成
电气系统的控制结构的控制应满足电气系统的控制需求,主要包括集中式、分散式、分层式 3 种结构。集中式控制是指将控制算法全部集中在一个中央控制器,由传感器直接向中央控制器连接,中央控制器再连接执行器进行控制,结构简单,方便统一处理,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电气系统。分散式控制是指把系统控制算法分解为一个或者多个子控制器,每个子控制器与其他子控制器由通信系统连接,任何一个子控制器出现故障系统仍能正常运行,适用于大型的电气系统。分层式控制主要对功能进行划分,一般分为决定层、管理层、执行层。
3.2 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与算法
采用何种控制策略受电气设备的影响。经典控制策略有PID 控制方式根据比例、积分、微分调节来消除系统误差,因为原理简单,控制较稳定而被大量使用于电机调速等控制系统中。前馈控制是在电气系统受到干扰因素时,通过提前控制的方式实现对干扰提前预判,其一般和反馈控制方式相结合来提高对干扰的抵制能力。先进控制算法可适应用于复杂的工况,模型预测控制基于系统的模型对其未来状态预测,通过滚动优化来获取控制的指令,可用于多约束条件下的控制。自适应控制方法能够随时对电气系统的控制参数进行适应性的调节,以处理电气系统运行工况中动态的变化情况。智能算法为电气控制系统增加了柔性调节能力。模糊控制利用人的经验模糊化控制算法的形式,以此来控制参数波动比较大的场景。而神经网络算法则是通过模拟人脑的神经元连接进行模拟,从而对非线性电气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
3.3 控制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在线检测为控制系统最基础的功能,通过在线检测电压、电流、温度等状态,从而在线反映电气系统运行的状态,对出现的异常信号及时进行检测。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电气设备之间参数关联性的自动检测,从而对判断设备是否有故障,为维修、维护提供参考。自动控制和调节是使得电气系统能够正常稳定运行的基础,当电网发生负荷变化,以及设备参数发生偏移等时,控制系统能够快速向执行机构发出指令,从而自动调整设备输出功率,比如发电输出功率的降低,电容补偿量的调整等,从而保障电气系统中的电压、频率等,避免造成这些指标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发生。在运行安全层面,控制系统能够自动通过逻辑判断出对连锁保护的判断,从而使得电气系统在出现短路、过压等危害时,能够自动启动断路器机构,将发生短路和过压的位置进行电路的切断,从而避免设备损坏或是事故的发展蔓延。
结语
自动化设备与控制系统是电气工程高效运行的核心支撑。从设备类型到系统架构,从控制算法到功能实现,二者协同推动电气领域向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当前,技术融合加速了设备与系统的升级,但也需应对复杂场景下的适配挑战。未来,需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强化二者协同效能,以更好适配电气工程多元化需求,为能源安全、工业升级等提供更可靠的技术保障,相关探索仍需学界与业界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 饶勇.PLC 控制技术在电气自动化设备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机械,2023,(26):65-68.
[2] 朱喜霞.PLC 控制系统在电气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J]. 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50(1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