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许丽媛
身份证号码:130633198805013366
引言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机械制造业面临着智能化、高效化的转型需求。机械自动化技术通过将机械、电子、信息等多学科技术融合,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机械制造模式。当前,市场对产品多样性、质量及生产效率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依赖人工的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需求。
一、机械自动化技术相关概述
1.1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定义与内涵
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指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通过集成机械设计、电子控制、信息处理等多学科技术,实现生产环节少人工干预或全自主运行的技术体系。其核心内涵在于流程自动化与决策智能化 的结合:通过预设程序驱动设备完成加工、装配等重复性操作,减少人为误差,借助传感与反馈机制,使系统能根据实时工况动态调整参数,满足柔性生产需求。该技术不仅是生产工具的革新,更重构了机械制造的生产模式,推动行业从传统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1.2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主要类型
机械自动化技术可按功能层级划分为三类:柔性自动化技术以可编程控制系统为核心,能快速适配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通过模块化设备组合实现生产流程的灵活切换。集成自动化技术侧重打通设计、生产、检测等全链条数据壁垒,利用工业总线将分散设备联网,形成协同作业的智能生产系统。智能自动化技术则融入人工智能算法,具备自主感知、分析与决策能力,例如通过机器学习优化加工路径,或通过视觉识别实现零部件的自动分拣与缺陷判断,代表着自动化技术的高阶形态。
1.3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构成要素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实现依赖三大要素的协同:硬件设备是基础载体,包括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输送线等执行机构,其精度与可靠性直接决定生产能力;软件系统是大脑,涵盖数控程序、PLC 逻辑控制软件、MES 生产管理系统等,负责指令生成与流程调度。传感与检测技术是神经末梢,通过红外传感器、视觉相机、力反馈装置等获取温度、位置、压力等实时数据,为系统调整提供依据。三者的有机融合,构成了从指令发出、动作执行、状态反馈的闭环控制体系。二、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具体应用
2.1 自动化加工环节的应用
生产过程是机械加工的主要部分,数控技术主要应用领域在于提高产品的加工精度及质量,对于曲面零件而言其核心在于提高生产效率,数控机床能以预先指定的程序来控制刀具沿任意轨迹加工,保证了连续进行铣削、钻孔、镗孔等多工序的不间断加工而不受人为换刀的拖沓时间影响;柔性制造单元将多台数控机床以及机器人组合在一起,通过统一的中央控制计算机调度多台数控机床来生产加工不同零件,特别适于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需要。
2.2 自动化装配环节的应用
柔性化装配可以打破传统手工装配效率低下的问题和装配质量不足的弊端。机器人装配通过多个自由度关节组成的手臂,可进行轴承安装、螺母螺栓拧紧等高精度装配,其执行器根据工件形态的变化而转变工具抓取形式,可以满足不同种类产品的装配。如在汽车发动机柔性生产线中,装配机器人采用图像引导系统对活塞、连杆进行识别,通过传感器检测扭力大小,控制拧紧的扭矩,保证拧紧效果的一致性。可编程柔性装配站通过对可编程夹具更换和柔性化的装配输送带,实现柔性生产线产品变更。
2.3 自动化检测与质量控制环节的应用
过程自动检测。光学视觉检测能够利用高像素的工业相机及视觉算法完成零件尺寸以及表面缺陷等快速、准确检测,检测速度最快可达到秒级数十个零件,远高于人眼检测的速度;声波无损检测(例如超声波检测)使用机器人自动扫描工件,可以生成实时的内部图像,进行内部裂纹和气泡等内部缺陷检测。自动质量管理即检测结果与加工环节结合,在加工过程中发现的某一批次零件尺寸不良,则立即自动向加工设备发出报警及参数调整指令,对产品的内在质量进行把控。
2.4 自动化物流与仓储环节的应用
物流自动化及仓储化有效衔接了物流流程,AGV(自动导引运输车)采用磁条或激光导航,按要求将原辅材料、半成品从任意点准确、及时地运往指定地点,在车间内实现配送的自动化;仓储物流结合堆垛机,按规则和软件仓库管理系统对仓储库位货物信息进行读写,确保物料信息的可追溯性。
三、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的优势
3.1 提高生产效率
机械自动化技术通过打破人工操作的局限,显著提升生产节奏与连续性。自动化设备可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运行,规避人工操作中的疲劳停工与班次间隔,尤其在批量生产中,能保持稳定的加工速度与节拍。例如,自动化生产线通过预设程序实现工序间的无缝衔接,零件从加工到装配的转运时间缩短至秒级,大幅减少工序等待耗时。自动化系统对生产流程的优化能力更强,可通过算法动态调整设备负载与物料配送路径,避免资源闲置,使整体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数倍,快速响应市场对产能的需求。
3.2 保障产品质量
自动化技术通过精准控制与标准化操作,从根本上降低质量波动。加工环节中,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可达微米级,且重复定位误差极小,确保同批次零件的尺寸一致性;装配过程中,机器人的扭矩控制与视觉引导技术,能保证每一个螺栓的拧紧力、每一处接缝的贴合度均符合设计标准,避免人工操作的随机性误差。
3.3 降低生产成本
自动化技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成本的多维节约。替代人工减少了长期人力成本投入,尤其在高危、重复岗位上,一台机器人可替代多名工人,且无需考虑薪酬福利与培训成本。精准的加工与装配控制降低了原材料损耗,自动化系统的高效调度能力缩短了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而预测性维护技术可提前规避设备故障,降低突发停机造成的损失,从整体上压缩了生产的综合成本。
3.4 改善生产环境与安全性
自动化技术为工人创造了更安全、舒适的作业环境。在粉尘弥漫的铸造车间或噪音超标的冲压工段,自动化设备可完全替代人工操作,通过隔离式生产减少职业健康风险。对于重物搬运、高空作业等高危环节,AGV 与机械臂的应用彻底避免了人工搬运可能发生的砸伤、坠落事故。自动化系统配备的智能监控装置,能实时监测车间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等参数,联动通风、灭火设备进行环境调节,确保生产环境始终处于安全阈值内,从硬件与管理层面双重保障生产安全。
结语
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各环节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质量,降低了成本并改善了生产环境。但仍存在核心技术依赖、中小企业应用不足等问题。未来需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智能化融合,完善扶持政策与人才培养,助力机械制造业实现高效、绿色、智能化转型,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黄理.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汽车测试报告,2024,(21):29-31.
[2]王力.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J].汽车测试报告,2024,(2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