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自动化保护研究

作者

孙朕 董敏

身份证号码:370321199301181830;身份证号码:370321199111051824

一、引言

传统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依赖人工排查(定位时间超 4 小时)、保护策略依赖固定定值(适配性差),存在故障响应滞后(保护动作时间 γ>0.5sγ, )、误动 / 拒动率高(超5% )、事故扩大风险大(如单相故障发展为三相短路)等问题。随着高比例新能源并网(风电 / 光伏占比超 30% )与电网复杂度提升,故障类型更复杂(如间歇性电弧故障)、扰动源更多元,传统模式难以适配 “高可靠性、低停电时间” 需求。

在 “双碳” 目标下,电力系统对安全运行的要求显著提升(供电可靠率 ≥99.98% )。研究高效的故障诊断方法与自动化保护策略,对降低系统故障损失(目标减少60%-70% )、保障新能源消纳与负荷供电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电力系统安全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

二、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自动化保护现存问题与核心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系统运维面临三方面瓶颈:一是诊断精度低,传统信号分析方法(如傅里叶变换)难以处理非线性故障信号(如谐波干扰下误差超 15% ),间歇性故障漏诊率超 20% ;二是保护适配性弱,固定定值保护无法适应新能源出力波动( .±20%/ 分钟)与负荷变化 (±15%) ),易出现误动(如轻载时过流保护误动作);三是协同性不足,诊断与保护独立运行(诊断结果未实时指导保护),导致保护动作滞后(延迟 >0.3s ),事故扩大风险增加。

2.2 核心目标

优化需围绕三方面目标:一是诊断提速,故障定位时间≤5 分钟,间歇性故障识别率 59% ,诊断误差 :≤5% ;二是保护精准,保护动作时间≤0.1s,误动 / 拒动率≤1%,适配 ±30% 新能源出力波动;三是协同高效,诊断与保护数据交互延迟≤50ms,实现 “诊断 - 决策 - 保护” 闭环,事故影响范围缩小 80% 以上。

三、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核心技术

3.1 信号采集与预处理技术

夯实诊断数据基础:一是高精度采集,部署同步相量测量装置(PMU,采样频率≥1kHz,精度 ≤0.01. )、故障录波器,采集电压、电流、相位等信号,数据完整性 299.9% ;二是抗干扰处理,采用小波变换、卡尔曼滤波算法过滤电磁干扰(如变频器谐波)与噪声,信号信噪比提升至 30dB 以上;三是特征提取,从预处理信号中提取故障特征(如故障电流突变量、电压暂降幅度),特征识别准确率 298% ,为诊断提供依据。

3.2 智能诊断算法应用

提升诊断精度与效率:一是传统算法优化,改进傅里叶变换(如加窗傅里叶)、阻抗法,提升非线性故障诊断精度(误差≤8%);二是机器学习算法,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识别故障类型(如短路、接地、断线),诊断准确率 295% ,比传统方法提升 20%-30% ;三是深度学习算法,利用 LSTM、CNN 处理时序故障数据,实现间歇性故障(如风电并网电弧故障)识别,漏诊率 123% ,诊断响应时间 ≤0.5s 。

3.3 多源数据融合诊断

提升诊断可靠性:一是数据融合,整合 PMU 数据、设备在线监测数据(如变压器油中气体数据)、气象数据(如覆冰、雷击),多维度验证故障(如结合电流突增与雷击记录确认雷击故障),诊断可信度 298% ;二是分布式诊断,采用边缘计算节点(如变电站本地诊断单元)处理区域故障数据,减少数据传输量(降低 40%-50%) ),诊断延迟≤1s;三是远程协同诊断,通过云端平台汇总区域诊断结果,实现跨区域故障(如输电线路跨区故障)联合诊断,定位精度≤1km。

四、电力系统自动化保护的关键策略

4.1 自适应保护策略

适配复杂工况:一是定值动态调整,基于实时负荷(如电流、功率)与新能源出力,通过算法动态修正保护定值(如过流保护定值调整周期≤10s),适配 ±30% 工况变化,误动率降至 1% 以下;二是分阶段保护,根据故障严重程度(如故障电流大小)实施分级保护(轻微故障告警、严重故障快速切除),避免过度保护(如单相接地故障仅切除故障相);三是新能源适配保护,在新能源并网侧配置虚拟同步机(VSG)辅助保护,提升系统惯量(惯量系数 0.5-5s),避免新能源脱网导致保护误动。

4.2 快速保护技术

缩短故障切除时间:一是纵联保护优化,改进光纤纵联差动保护,通信延迟≤20ms,保护动作时间≤0.1s,适用于长距离输电线路(如跨区电网);二是就地保护,在配电侧采用就地化保护装置(无通信延迟),故障时直接触发跳闸(动作时间≤50ms),减少配电网停电范围;三是主动保护,结合故障预判(如基于 AI 预测故障发展趋势),提前调整保护策略(如预跳闸准备),故障切除时间再缩短 20%-30% 。

4.3 诊断 - 保护协同策略

实现闭环管控:一是数据实时交互,诊断系统与保护装置通过工业以太网(如EtherCAT)通信,诊断结果(故障类型、位置)传输延迟≤50ms;二是保护决策优化,保护装置根据诊断结果动态选择保护方案(如确诊短路故障则快速跳闸,疑似故障则先告警),避免盲目动作;三是故障后恢复协同,诊断系统评估故障隔离效果,指导保护装置逐步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恢复时间≤5 分钟),减少停电损失。

五、结论

电力系统故障诊断需通过智能算法与多源数据融合提升精度,自动化保护需依托自适应策略与快速技术适配复杂工况,二者协同是保障电网安全的关键。当前需进一步突破间歇性故障诊断、新能源并网保护适配性等技术瓶颈。

未来,需推动故障诊断与自动化保护向 “智能协同” 发展,如结合数字孪生模拟故障演化、AI 算法实现保护策略自优化;完善行业标准(如故障诊断数据接口规范);加强跨区域协同保护(如跨省电网联合保护),为电力系统向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转型提供安全支撑,助力 “双碳” 目标达成。

参考文献

[1] 李扬笛,林爽,郑州,等. 人工智能处理在自动化变电站保护系统中的实时故障诊断 与 评 估 [J]. 自 动 化 与 仪 器 仪 表 ,2024(9):201-205,210.DOI:10.14016/j.cnki.1001-9227.2024.09.201.

[2] 丁宁, 韩舒宇. 电力继电保护自动化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J]. 电脑采购,2024(15):60-62.

[3] 刘彬.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保护策略优化分析[C]//2025 人工智能与工程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