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中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张廷萍
身份证号码:120221198611022441
引言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作为电能与机械能转换及调控的关键手段,贯穿于电气工程的全产业链,其性能直接影响工业生产效率、能源利用水平及民生设备体验。从工厂流水线的精准传动到风力发电的稳定输出,从城市轨道交通的平稳运行到家用电器的智能调控,该技术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基础
1.1 主流电机类型及特性
电机作为电能与机械能转换的核心设备,其类型选择需适配应用场景的性能需求。异步电机凭借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的特点,成为工业领域的基础选择,其转子无需外部供电的设计使其在风机、水泵等恒速运行场景中表现稳定,但启动时的转矩波动需通过附加装置优化。同步电机因转速与电源频率严格同步的特性,在精密传动领域优势显著,数控机床的主轴驱动,且其功率因数可调节的特点能改善电网运行效率。直流电机则以调速精度高、启动转矩大著称,适合需要频繁变速的场景如电梯驱动,但电刷与换向器的机械接触结构使其维护成本相对较高。
1.2 电气控制核心技术
电气控制技术通过对电机运行状态的精准调控,实现能量转换的高效化与智能化。PLC 控制以可编程逻辑为核心,将控制流程转化为模块化程序,能灵活应对多电机协同场景,例如生产线中传送带与加工设备的节奏匹配,其抗干扰能力使其在工业环境中保持稳定。变频调速技术通过改变电源频率调节电机转速,突破了传统机械调速的能耗瓶颈,在空调、电梯等需动态调节负载的设备中,可实现转速与负载需求的实时匹配。智能传感技术则为控制提供感知基础,温度、转速等参数的实时反馈,使控制系统能及时修正偏差。
1.3 技术体系构成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体系是硬件与软件的有机融合,形成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架构。在物理层面,由电机本体、功率转换装置、传感元件等硬件构成执行与感知基础,例如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可调频交流电驱动电机,编码器实时捕捉转子位置信息。控制层面以 PLC、微处理器为核心形成决策中枢,通过预设算法处理传感数据并生成控制指令。软件层面的控制算法则决定调控精度,例如 PID 算法通过持续比对目标值与实际值,动态调整输出信号。
二、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典型应用
2.1 工业生产领域
电机驱动在工业生产中强调的是协同性与稳定性,而电机技术和电气控制技术在这方面所营造的应该是精细的驱动、链条式的联动。如流水线生产的异步电机由 PLC 控制同步动作,如汽车装配线流水线传送带系统,通过控制技术,根据工位节拍动态调整各段传送带的速度,防止工件的堆积与缺失;针对机床等精确加工机械中的同步电机配合变频调速技术,能精确控制其主轴转速,根据不同加工物体材质及切削速度的要求,可动态调节转速,并根据智能传感技术获取的刀具负载等信息,防止过载造成的加工偏差;针对大负荷机械,如起重机,可以根据吊臂负载的不同,实现吊臂的升降速度控制。
2.2 能源领域
电能最重要的是要求进行高效利用和增强可靠性,在电力系统中,电机及电气控制系统的重要职能是对电能进行管理以及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大型火力发电厂中引风机、送/排风机以及给水泵所使用的是异步电动机,风电机组的控制均采用变频器进行调速控制,当发电机组锅炉负荷发生变化时,通过改变风电机组的风机调速,防止过载运行而对发电机的运行产生损耗。
2.3 交通与民生领域
民生和交通的应用更强调安全性和舒适性,通过电机和电气的控制技术,通过对电机参数的动态适配、对电气的智能响应提升乘坐者的舒适感受。在城市地铁领域,牵引电机的使用,通过与变频调速系统的搭配,做到启动平稳,停车精确,控制系统会通过判别载客的量,自动调整输出转矩,避免空载与满载状态下能耗的差异。家庭电梯依靠直流电机的调速准确达到楼层停靠的误差控制,并且利用传感技术反馈轿厢的位置,在出现异常振动的情况下自动触发减速,止跌。民生电器当中,空调的压缩机电机利用变频技术实现实时调节制量,根据室温与室内人员的设定值的偏差来实时调节压缩电机的转速,以控制减少不必要的启停带来的能源差异的变化。洗衣机的驱动电机利用 PLC技术实现实现自动转变洗涤、脱水,自动转换适配不同面料等。
三、技术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与展望
3.1 现存技术瓶颈
常见的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约束。在高效工作上,传统电机工作时低负载工作效率低,特别是工业间断制造生产下,工作在空载部分的工作能量占比较大,变频控制在高速工作部分会产生一定量的谐波影响电网正常工作。在复杂的环境中,高温高湿度或者多尘埃影响会导致电机长时间工作时绝缘受潮老化严重,各种传感元件受干扰影响信号漂移,使控制工作精度降低。多电机控制工作的反应存在时间滞后性,如多台设备作为生产线时,控制指令传递的时间差可能会造成流程上的空档。
3.2 优化路径
针对现存瓶颈,需从技术升级与系统协同两方面突破。在电机本体方面,可通过新型材料应用提升性能,例如采用高磁导率硅钢片降低铁损,或使用耐高温绝缘材料增强环境适应性。控制算法层面,引入自适应调节技术,让系统根据负载变化自动优化运行参数,减少低负载时的能耗浪费;同时开发抗干扰算法,削弱谐波对电网及周边设备的影响。对于多设备协同问题,可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集中控制平台,通过实时数据交互缩短响应延迟。在兼容性提升上,应制定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开发通用转接模块,降低老旧设备的升级门槛,实现新老系统的平滑衔接。
3.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正朝着高效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演进。高效化方面,新型永磁电机与无刷电机将逐步替代传统机型,结合能量回收技术,可在制动或减速过程中实现电能回存,进一步降低能耗。智能化发展将依托人工智能算法,使控制系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根据历史运行数据预判设备故障,提前启动维护程序。集成化趋势则体现在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未来电机可能内置传感与控制模块,形成即插即用的智能单元,减少外部接线与调试成本。
结语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工程的动力核心,其应用已深度融入生产生活。虽目前存在能效、适应性等问题,但通过材料、算法等优化可逐步突破。未来随着智能化等发展,它将更高效适配场景。这一技术的进步,会推动电气工程升级,为各领域发展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 雷艳. 采煤机电气设备与电气控制技术[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2021,(08):183-184.
[2] 嵇 恒 . 高 压 电 机 电 气 调 试 技 术 方 法 及 保 护 技 术 研 究 [J]. 光 源 与 照明,2022,(03):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