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神经科学核心要素的中学生学业提升策略研究
段卿
广东碧桂园学校 528312
一、引言
中学生正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前额叶皮层、海马体等与学习相关的脑区尚未完全成熟,这一时期的学习行为对大脑结构可塑性影响显著。传统教学常依赖经验主义,忽视学生大脑活动的生理规律。近年来,脑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学习过程中大脑的工作机制——从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到海马体的记忆编码,从多巴胺的动机调控到杏仁体的情绪影响,每个环节都与学业表现密切相关。本文聚焦大脑核心结构与神经机制,探索其在中学生学业提升中的应用路径,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二、与学习相关的核心脑神经科学要素解析
2.1 基础结构:大脑的“硬件系统”
大脑结构:大脑分为大脑皮层(负责高级认知)、边缘系统(调控情绪与记忆)等。其中,前额叶皮层主导注意力、逻辑推理等,是中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脑区;枕叶、颞叶等负责感官信息处理,与课堂知识接收直接相关。
2)神经元与突触:神经元是大脑的基本功能单位,通过突触传递信号。学习的本质是突触连接的强化——当学生反复接收新知识时,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会形成更紧密的连接(“神经可塑性”),这也是“熟能生巧”的生理基础。
2.2 核心脑区:学习的“功能中枢”
海马体:位于颞叶,是记忆编码的核心区域,负责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中学生海马体仍在发育,过度疲劳会抑制其功能,导致知识难以留存。
2)杏仁体:属于边缘系统,主要处理情绪信号。积极情绪(如兴趣、成就感)可通过杏仁体促进海马体的记忆加工;而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会激活杏仁体的防御机制,干扰前额叶皮层的认知功能,影响学习效率。
2.3 神经递质:学习的“化学信使”
1)多巴胺:作为“奖励递质”,其分泌与目标达成、新奇体验相关。当学生获得成就感或发现知识乐趣时,多巴胺水平上升,增强学习动机与专注力。
2)褪黑素:由松果体分泌,调控睡眠 - 觉醒周期。中学生若熬夜或作息紊乱,褪黑素分泌异常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间接影响海马体的记忆巩固功能。
三、脑神经科学要素与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关联
3.1 神经机制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电信号与化学信号,构成学习的生理基础。中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的本质是神经元兴奋度不足——当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时,突触传递效率降低,信息难以抵达前额叶皮层进行加工。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实验、互动讨论)可刺激神经元产生高频放电,强化突触连接,提升信息接收效率。
3.2 核心脑区与学习环节的匹配
海马体的记忆功能具有“时间依赖性”:新知识需在 24 小时内经过多次复述才能转化为长期记忆,这解释了“课后复习”的科学性。杏仁体的情绪调控作用则提示,课堂氛围紧张时(如频繁批评),学生杏仁体过度激活,会抑制海马体对知识的编码,导致“越紧张越记不住”的现象。
3.3 神经递质的学习调节作用
多巴胺的“奖励效应”可通过教学设计强化:设置阶梯式学习目标(如课堂小任务、阶段性测试),让学生持续获得成就感,促进多巴胺分泌,形成“学习 - 奖励 - 再学习”的正循环。褪黑素则与作息相关,中学生若23 点后入睡,褪黑素分泌峰值被打乱,次日海马体对知识的巩固效率下降约 30% ,这也是“熬夜学习反而成绩下滑”的生理原因。
四、基于脑神经科学的学业提升策略
4.1 优化学习环境,平衡杏仁体与前额叶功能
杏仁体对环境压力敏感,教师需营造低焦虑课堂氛围:减少公开批评,采用“鼓励式反馈”;通过小组合作降低个体竞争压力,避免杏仁体过度激活。同时,前额叶皮层的注意力维持需要“适度刺激”,可在课堂中插入 5 分钟互动游戏(如快速问答、知识竞赛),通过新奇体验激活神经元活动,提升专注时长。
4.2 利用多巴胺机制,强化学习动机
1)目标拆解:将复杂知识点分解为可量化的小任务(如“每天掌握3 个英语语法点”),完成后给予即时反馈(如积分奖励、课堂表扬),触发多巴胺分泌。2)内容关联:将教材知识与学生兴趣结合(如用篮球规则讲解数学概率),通过新奇关联刺激多巴胺释放,增强学习主动性。
4.3 遵循海马体规律,提升记忆效率海马体的记忆巩固依赖“间隔重复”与“睡眠加工”:
1)课后 1 小时内复习(突触连接尚未弱化),睡前 30 分钟回顾当日重点(利用睡眠中褪黑素分泌时的记忆巩固窗口)。
2)采用“场景化记忆”:将历史事件与具体画面、情绪结合(如用电影片段辅助记忆二战史实),激活海马体与杏仁体的协同作用,强化记忆痕迹。
4.4 调节褪黑素分泌,保障学习基础褪黑素分泌受光照与作息影响,教师应建议学生
1)固定作息 (22;30-6;30 睡眠),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蓝光抑制褪黑素合成)。
2)利用“生物钟低谷期”:下午1 - 3点褪黑素分泌相对较高,易出现困倦,可安排自主阅读等低强度学习任务,避免强认知活动。
五、结论与展望
脑神经科学为中学生学业提升提供了生理层面的科学依据:从神经元突触的连接强化到海马体的记忆编码,从多巴胺的动机调控到褪黑素的作息调节,每个环节都可通过教学策略优化。未来教学实践中,需进一步将脑科学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如开发基于神经机制的学习诊断工具,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师也需加强脑科学素养,避免“伪科学”应用(如过度夸大某类训练的效果),真正让科学为学业提升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加仙 . 教育神经科学导论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9: 45-62.
[2] 斯瓦鲁普·达斯 . 大脑的故事 [M]. 浙江教育出版社 , 2020: 89-105.
[3] 韩世辉 . 认知神经科学基础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8: 124-138.
[4] Ratey, J. J. Spark: 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and the Brain[M].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8: 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