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
唐剑波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苏坝镇羊坝小学 614600
一、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授数学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思维能力已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小学数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领会教材意图,把握思维培养线索
2.1 明确教材的明暗线索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明暗结合”,“明线”是数学基础知识,“暗线”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文化。数学基础知识明确呈现于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需确保学生扎实掌握。而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文化虽未直接书写在教材中,但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深入挖掘并在教学中渗透。例如,在学习整数运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算规则这一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化归思想,将复杂的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基本运算,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明确这两条线索,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落实思维能力的培养。
2.2 整体把握课程体系
教师若想助力学生构建完整数学知识体系、发展思维能力,就需突破对教材的片面理解,从宏观层面把握课程体系。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钻研单节课、单个单元或单本教材,更要明晰全学段课程目标,梳理出本学段知识点的编排脉络。以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为例,其编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长方形面积计算起步,逐步延伸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刻领会这种编排逻辑,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转化等思维方法,探寻不同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路径。比如,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其面积公式,把三角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建立联系来求解面积,让学生在理解知识内在关联的过程中,逐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形成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以问题为载体,驱动思维发展
3.1 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要有足够的空间和实践来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提升。例如,在教授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车轮是圆形而不是方形?”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和探索,提高思维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3.2 强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上,以应用题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搞清楚“是什么”“问什么”“为什么”,通过表格、图示、列举等方法分析问题,探究解决方法。如在行程问题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直观呈现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地发展。
3.3 引导学生反思评价解题方法
在学生完成问题解答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例如,在完成一道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后,班级内可以展开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总结思路,整理出最合适的方法,并思考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什么?是否存在更简便的解法?解题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错误?通过这样的反思评价活动,学生能够对已有的解题方法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其中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秀思路,从而拓宽思维视野。
四、注重过程历练,提升思维品质
4.1 经历操作过程,建立数学直觉
在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多样化的学具,让学生通过动手“做数学”。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贯穿于整个探究实践。学生先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大胆设想,随后运用方格纸测量、几何模型裁剪拼接等方式,将抽象猜想转化为具体验证。在操作中,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和对比,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边、角及面积之间的关联,逐步理清两者在形状转化时面积计算的逻辑关系。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思考中,将数学直觉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不仅深化了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也在归纳推理中有效提升了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水平。
4.2 经历思考过程,习得思维方法
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场域中,学生思维的深化需要经历抽象提炼、逻辑推理、归纳概括的完整过程。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采购文具等生活化情境:若铅笔每支 2 元,橡皮每块 3 元,购买 10 套(每套含 1 支铅笔与 1 块橡皮)共需多少钱?学生通过两种解法 —— 先算出一套的价格再乘数量,或分别算出铅笔、橡皮总价后相加,发现结果相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数字替换具体数值,从个例推及普遍规律,完成乘法分配律的归纳。随后,通过拓展问题“分配律能否逆向应用?在分数、小数运算中是否成立?”促使学生再次经历提出猜想、小组辩论、举例验证、总结结论的思维循环。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真实问题驱动下,突破表层认知,深入剖析“分配”的核心逻辑,在多维度、递进式的思维训练中,逐步掌握类比迁移、抽象建模等数学思维方法,实现思维品质的跃升。
4.3 经历应用过程,深化思维发展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深化,要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后,让学生解决“涂墙壁”“鱼缸用料”“池塘涂水泥”等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验证,强化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五、运用合适工具,助力思维提升
5.1 借助学具理解抽象概念
在学习数的认识这节课时,给学生提供多样工具来理解十进制计数单位、位值的意义,体会“区间”思想,建立数感。如通过用小棒表示数,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一个数,从而更好地理解数的组成,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5.2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思维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将其融入数学教学中。例如,在图形教学中,通过动画演示三角形如何通过割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六、结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领会教材意图,把握知识与思维培养的线索;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注重过程历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运用合适工具,助力学生思维提升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尹书青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J]. 学苑教育 ,2025,(21):82-84.
[2] 田维成 .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与路径探索 [N]. 科学导报 ,2025-06-23(B04).
[3] 吴本锋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J]. 天津教育 ,2025,(1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