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挖掘新教材育人导向,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体系

作者

黄彩霞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梅林中学  514455

引言:

新教材的内容更新与价值取向与时俱进,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教育理念。道德与法治课堂若只是单纯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知识点,难以让育人目标落到实处。学生在真实学习过程中需要得到及时反馈,教师也需要借助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了解教学效果。课堂评价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分数判定,也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定夺。更具温度的评价模式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强项与不足,也能让教师明晰教学流程应做的调整。

倘若评价方法不多样,学生容易陷入被动接受状态。学生可能只在意一份作业的对与错,却忽视了对道德价值观与法律意识的深层理解。要想让学生在学习《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第七课在集体中成长》《第四课自信给人力量》《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等内容时激发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评价体系从多角度鼓励与鞭策。文章将结合专业理论,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育人需求,对评价体系的改进和实践方案展开讨论。

一、挖掘新教材育人导向的现实意义

( 一) 新教材与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契合

许多初中生初具独立思考能力,也逐渐在社会环境中摸索个人与外界的关系。新教材编写团队立足这一发展规律,从家庭、集体、自我精神、民族精神等多面向展开内容设计,尤其是《第四课 幸福和睦的家庭》和《第七课 在集体中成长》,它们直接对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家人关系、同伴相处、个人角色定位等问题。对于刚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家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如何处理与同学和朋友的互动,也是一门必修课。

倘若教材内容浮于表面或者照本宣科,学生很难找到亲切感。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教材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案例与主题活动,让学生从“我”和“我们”的视角不断反思自身行为。倘若课堂缺少有针对性的评价环节,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体验将比较浅层。学生需要借助有温度且能引发思考的评价方式,将对家庭、集体以及自信与民族精神的认识转化为内化后的行动力。

( 二) 育人导向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联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不只在学科知识的掌握,也在于通过多角度、立体化的学习让学生在思想品德、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得到提升。像《第四课 自信给人力量》在文本中探讨个人成长与自信之间的关联,试图激励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社会生活的适应力;《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聚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这些内容贯穿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涵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

如果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评价还停留在“对与错”的维度,难以体现深层次素养的培养价值。唯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样化表现,包含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对生活实践的探索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新教材的育人导向。教师可以利用实践调研、小组探讨、演讲展示等评价形式,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彰显所学素养,用多维数据评估学生的综合发展[1]。

( 三) 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与道德素养的紧迫性

初中阶段正是塑造学生法律意识与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社会快速发展,也带来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学生随时可能接触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如何区分真伪、正邪,需要课程内容和日常评价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可靠的指引。尤其是像《第七课 在集体中成长》,它讲到个人与集体的融合、承担责任与担当;再如《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其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这些教育要点都需要一个灵活机动的评价体系来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

若只依赖期末考试,学生无法得到及时、动态的成长反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本质是一种品德与行为的养成教育,更需要平时在课堂内外都设置评价节点。多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可以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成长,在哪些方面尚且不足。这种即时反馈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也能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态度与认知。

二、基于新教材的教学评价实践思路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起点,也是学会理解、关爱与尊重的关键场所。《第四课 幸福和睦的家庭》讲到家庭的意义,以及建设美好家庭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这些知识点,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家庭访谈或观察任务,让学生与长辈或其他家庭成员开展深度对话,询问学生对于家庭和睦的见解,以及家风传承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仅仅写下答题要点,而是要把采访内容与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整理成一份有自己想法的报告。报告可以包括家庭氛围描述、如何体会亲情的温暖以及自己准备为家庭和谐做出的努力。教师评阅这些报告时,不只关注表达的完整度,也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投入了真情实感,以及是否得到了新的认知启示 [2]。

这类评价方式使学生主动思考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地位,挖掘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连接,并在访谈与写作中发现家风与美德的价值。与此同时,教师也可邀请家长反馈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比如与长辈沟通是否诚恳耐心,是否注重倾听与记录。这样一来,家庭访谈任务不仅能评估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程度,也能让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评价,让评价更有温度和真实感。

三、结束语

希望学校、教师与家长能够凝聚共识,明确评价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关注学生在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上的成长情况。评价的核心不在于一时的得分,而在于长期的品德养成与健全人格的塑造。这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也需要各方充分合作。唯有如此,新教材的价值才能在每一堂课、每一项评价任务中被激活,让初中道德与法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深层目标。

参考文献:

[1] 石芳 . 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体系 [J]. 中国教育学刊 , 2006(5):79-83.

[2] 毛晓寒.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路径 [J]. 女报 ,2005(10):0091-0093.

[3] 陈佳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新课堂文化构建 [J]. 天津教育 ,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