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协同发展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张若曦 王磊
宁夏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总站 宁夏银川 750001
引言
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正以日新月异之势飞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协同已然成为建筑行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这一模式能够打破传统建设流程中各阶段的壁垒,有效整合设计、施工、运维等全流程资源,显著提升项目执行效率与工程质量。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数据孤岛、技术适配难、管理协调滞后等诸多问题不断涌现,严重阻碍其发展,深入探究这些困境及突破路径对建筑行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一、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协同发展的困境
(一)技术层面困境
当前建筑工程数字化技术应用存在兼容性差的问题。不同软件平台在数据格式、接口标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范,导致各阶段数据难以顺畅流转与共享。例如,设计阶段使用的BIM 软件与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软件,因数据标准差异,信息传递易出现丢失或错误。同时,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深度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其智能化协同优势,无法满足复杂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协同的需求。
(二)管理层面困境
建筑工程项目往往牵涉众多参与主体,管理模式呈现出分散化特征,有效协同管理机制严重缺失。在项目推进的各个阶段,各参与方大多只聚焦于自身利益,使得信息沟通存在重重障碍,决策难以达成协同。以项目变更为例,设计方、施工方和业主方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出现明显滞后,这直接导致变更执行陷入混乱局面,严重影响项目进度与质量。与此同时,企业内部数字化管理意识淡薄,组织架构未能与数字化协同发展相适配,进一步阻碍了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协同的顺利推进。
(三)标准与规范层面困境
当下,建筑工程数字化协同发展正面临着缺乏统一行业标准与规范的严峻困境。在数据采集、存储、交换等关键环节,不同企业、各个项目所采用的标准千差万别,这使得海量数据犹如一盘散沙,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深入分析,极大地限制了数字化协同效能的发挥。而且,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项目间的数字化成果无法实现复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此外,相关法律法规在数字化协同这一新兴领域存在明显滞后性,难以切实保障各方合法权益,进而削弱了企业参与数字化协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协同发展的突破路径
(一)技术创新与融合
为提升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协同技术水平,需大力加强数字化技术研发。当前,软件兼容性差是阻碍协同的关键因素,应重点攻克,推动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和格式规范,打破数据流通壁垒。同时,促进BIM、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开发集成化的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借助 BIM 实现建筑信息三维可视化与全生命周期管理,利用物联网实时采集施工现场数据,再通过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分析与智能决策,从而全方位提升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协同的技术水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管理模式优化
为推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协同迈向高效发展新阶段,构建一套完备且科学的协同管理体系迫在眉睫。要精准且清晰地界定设计、施工、监理、业主等各参与方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具体职责,避免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时,制定详尽且明确的协同机制,明确各方在信息传递、问题解决、决策制定等方面的流程与规则,确保各方紧密配合、协同作战。
此外,还需搭建高效的沟通平台,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与交互,打破信息孤岛,让各方能及时获取所需信息,提升决策的协同性与及时性。企业内部也应强化数字化管理意识培养,优化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数字化管理部门或岗位,使管理流程与数字化协同发展深度融合、相互适配,进而全面提升企业整体数字化管理能力,为建筑工程数字化协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标准与规范完善
为加速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协同发展,统一行业标准刻不容缓。需加快制定涵盖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全方位的行业规范。数据标准确保各阶段信息精准对接与无缝流转;技术标准为数字化工具与系统的应用提供统一准则;管理标准则规范协同流程与责任划分。积极推动这些标准在行业内的广泛落地实施,鼓励企业深度参与标准制定,提升标准的实用性与适应性。此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清晰界定数字化协同过程中各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让各方在合法合规框架内开展工作,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协同发展筑牢法律屏障,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协同发展之路并非坦途,在数据共享壁垒、技术应用差异、管理协调困难等方面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严重制约着数字化协同效能的充分发挥。然而,通过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与深度融合,如引入新兴的智能算法、物联网感知技术等;积极优化管理模式,构建跨部门、跨阶段的协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相关标准与规范,统一数据格式与接口等突破路径,能够有效化解现存问题。未来,随着这些针对性措施的持续深入推进与扎实落地,建筑工程数字化协同发展必将迈向全新台阶,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 林小女 . 探析”双碳”背景下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低碳发展对策 [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6):86-88 .
[2] 王凤 . 市场经济下全生命周期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4,9(13):145-147.
[3] 邓志勋 . 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研究 [J]. 品牌研究 ,2024(9):134-136.
[4] 肖银 .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 [J]. 经济师 ,2024(10):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