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优化

作者

赵双男

河北电力装备有限公司 河北省邯郸市 056000

引言

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动力心脏”,其稳定运行是工业生产、居民生活正常开展的基石。当前,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量迅猛增长,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配电网;同时,智能电网建设推进与新型用电设备普及,导致负荷特性复杂多变。系统运行中,电压崩溃、频率大幅波动、低频振荡等稳定性问题频发,传统分析方法与控制策略在应对新能源间歇性、负荷不确定性时逐渐失效。

一、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优化的重要意义

1.1 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电力系统稳定是保障可靠供电的前提,一旦发生稳定性破坏,如大面积停电事故,将直接导致工业生产停滞、交通瘫痪、通信中断。例如,城市地铁系统停运将造成大量人员滞留,工厂生产线停工引发订单违约与经济损失,医院电力中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通过科学的稳定性分析与优化控制策略,可提前预判系统薄弱环节,实时监测运行状态,在故障发生时快速隔离故障区域、恢复供电,最大限度减少停电范围与时间,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稳定,保障民生福祉与国家安全。

1.2 提升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损耗成本

优化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有助于提升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损耗。传统控制策略因响应速度慢、调节精度低,常导致线路过载、电压偏移,造成电能传输损耗增加。通过引入先进的在线监测技术与智能控制算法,可实现对系统潮流的精准调控,优化机组发电功率分配,降低网损。同时,高效的稳定性分析能合理规划电网建设与改造,避免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提升设备利用率,减少运行维护成本,实现电力系统经济效益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双重提升。

1.3 促进新能源消纳,助力能源结构转型

新能源大规模接入是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大量并网易引发电力系统频率与电压失稳。通过优化稳定性分析模型与控制策略,可深入研究新能源接入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方案。例如,利用储能系统与新能源电站协同控制,平滑功率输出;开发新能源参与系统调频调压的控制策略,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弃风弃光现象,还能加速能源结构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二、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现存问题

2.1 稳定性分析模型难以精准反映实际工况

现有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模型多基于简化假设构建,如忽略新能源发电的随机特性、负荷的动态变化,导致模型与实际运行工况存在偏差。以新能源电站建模为例,传统模型常将其等效为恒定功率源,无法准确模拟风电功率受风速波动、光伏出力受光照强度影响的特性。此外,电网拓扑结构日益复杂,分布式电源、柔性直流输电等新元件不断接入,现有模型难以快速更新与适配,使得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下降,无法为系统运行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2.2 传统控制策略应对复杂扰动能力有限

传统电力系统控制策略以基于规则的分散式控制为主,如自动发电控制(AGC)、自动电压控制(AVC),在面对单一故障或小扰动时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在复杂扰动场景下存在明显不足。当系统遭受多重故障、新能源大规模脱网等极端事件时,传统控制策略响应速度慢、协调能力差,难以快速恢复系统稳定。例如,在风电集群因强风切变导致功率骤降时,传统控制策略无法及时协调火电、储能等电源进行功率补偿,易引发系统频率崩溃。

2.3 多源协同控制机制缺乏系统性与灵活性

随着电力系统电源与负荷类型多元化,源网荷储多主体协同控制成为保障系统稳定的关键,但目前协同控制机制尚不完善。不同类型电源(火电、风电、光伏、储能)、电网设备(变压器、线路)、负荷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互与协调控制,各自独立运行,无法形成合力。例如,新能源电站与储能系统缺乏统一调度,储能设备未能充分发挥平滑新能源出力、参与系统调频调压的作用;电网调度与负荷侧响应之间缺乏联动,无法根据系统运行状态灵活调整负荷需求。这种缺乏系统性与灵活性的协同控制机制,限制了电力系统整体稳定性与运行效率的提升。

三、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优化路径

3.1 改进稳定性分析模型,增强仿真准确性

构建更贴近实际工况的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模型,需融合多源数据与先进建模技术。一方面,引入高精度新能源发电预测模型,结合气象数据、地理信息等,准确模拟风电、光伏的出力特性;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电网设备、拓扑结构进行精细化建模,实时更新模型参数。同时,开发考虑负荷动态特性的模型,如将电动汽车充电、智能家居用电等新型负荷纳入建模范畴。

3.2 创新智能控制技术,提升系统响应能力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创新电力系统控制策略,提升系统对复杂扰动的响应能力。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如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对海量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系统运行规律与故障特征,实现故障的快速诊断与预测控制。开发智能协调控制策略,基于多代理系统(MAS)实现源网荷储的协同优化控制,如在新能源功率波动时,自动协调火电、储能调整出力,维持系统频率稳定;在电网电压异常时,联动可调负荷、无功补偿设备进行电压调节。此外,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控制决策的本地化快速执行,减少通信延迟,提高系统控制的实时性与可靠性。

3.3 构建多源协同体系,实现综合优化控制

建立完善的源网荷储多源协同控制体系,需从技术、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在技术层面,构建统一的信息交互平台,实现电源、电网、负荷、储能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通信;开发协同控制算法,优化多主体之间的功率分配与运行策略。在管理层面,完善电网调度运行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调度;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用户参与需求响应,提高负荷侧调节能力。在机制层面,建立市场交易机制,通过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引导各主体主动参与系统稳定性调节,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系统综合优化控制。

四、结论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优化是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的核心任务。本文提出的模型改进、技术创新、协同体系构建等策略,为提升系统稳定性提供了有效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技术融合难度大、多主体利益协调复杂、投资成本高等挑战。未来,随着能源互联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需持续深化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完善政策与市场机制,推动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为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电力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鲁 倩 男 . 电 力 系 统 的 稳 定 性 分 析 与 控 制 研 究 [J]. 灯 与 照明 ,2025,49(03):128-130.

[2] 徐瑞江 , 王炜宇 , 李佳俊 , 等 . 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概率小干扰稳定性分析方法 [J].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25,41(05):50-58.

[3] 郝鹏举 . 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的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 [J]. 电力设备管理 ,2025,(02):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