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单明荟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沈阳
1 党的二十大精神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
1.1 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高职院校指明了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方向,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这一战略部署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通过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可以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建设。
1.2 塑造学生价值观
党的二十大精神中蕴含的价值观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塑造具有深远影响,尤其是爱国主义和团结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需要青年一代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奋斗。在高职院校中,通过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日常教学,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团结奋斗精神则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战胜困难的事迹,从而激励学生形成集体意识和拼搏精神。这些价值观的塑造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为他们未来投身社会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3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提升学生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及专业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首先,在政治素养方面,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增强政治认同感和敏锐性。其次,在道德素养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学生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杆,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在专业素养方面,党的二十大精神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引领驱动”,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需求。
2 有效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各类课程的路径
2.1 融入专业课程
2.1.1 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契合点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和实践性,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密切相关。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时,需要深入分析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找出其中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契合的思政元素。例如,在工程技术类专业中,工匠精神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重要理念,强调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之以恒和守正创新。这种精神不仅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高度契合,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其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此外,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责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信息技术类专业中,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论述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技报国情怀的重要切入点。通过挖掘这些契合点,能够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具体专业领域中得到有效体现,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1.2 创新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是确保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明确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纳入课程目标体系,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教学目标中增加对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以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号召。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根据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在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可以通过引入大国工匠的典型事迹和案例,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高技能人才培育的要求,设计专题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感受到时代使命。
2.2 融入公共基础课程
2.2.1 结合课程特点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
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多学科内容,其教学范围广且影响力大,为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融入提供了广阔平台。在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选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经典论述或相关文献,将其作为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从中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例如,可以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的内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在数学课程中,则可以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论述,通过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其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英语课程中,可以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述翻译成英文,设计专题阅读或写作任务,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了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拓宽国际视野。
2.2.2 丰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公共基础课程,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发布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的学习资源,如视频讲座、电子书籍和互动问答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在线下课堂上组织讨论和答疑,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推送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相关解读文章,并在线下课堂上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小组讨论,促进思想碰撞与深度思考。此外,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在英语和数学课程中,可以通过分组完成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习和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内涵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及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全球化和技术变革加速的今天,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更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通过系统化的融入路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领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增强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参考文献
[1] 李微 ; 周羽 ; 魏冉 ; 苗瑀格 .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思考 [J]. 辽宁高职学报 ,2023,25(5):33-37.
[2] 刘竹 .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研究 [J].成才之路 ,2024,(8):33-36.
作者简介:单明荟(1983.8-),女,籍贯:辽宁,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课程思政研究。
课题名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课程思政路径研究;课题编号:LZY2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