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托幼一体化背景下幼儿园托班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与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吕晓梅

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中心幼儿园

引言

在当前所推行的托幼一体化教育模式下,无论从政策导向还是市场需求来看,托幼一体化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均已得到了充分地印证,如我国颁布实施的《3 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等各种政策文件,就从行业发展规划、设施建设标准等多个方面出发,为早期教育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而幼儿园如何才能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有效地实施幼儿园托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路径,这是现阶段值得广大幼儿园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信念引领和外部激励,使托班教师深化理念有动力

现阶段有部分托班教师对托班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并且难以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实践,对此幼儿园就要不断地强化对教师的信念引领,从而让教师可以从内心深处认同托班教育的价值与独特性,进而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身的强大信念,以充分地提升托班教育的质量[1]。

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托班教师参加有关“托班教育价值与理念”的专题研讨会,并且邀请相关的专家与教师们分享先进前沿的教育理念,同时还可以设置“理念实践优秀奖”,这样不但可以激励托班幼儿教师,还能让其他教师看到深化教育理念实践所带来的积极效果,从而使教师都纷纷效仿变得更加具有信念感与动力。

二、健全准入制度和培训体系,使托班教师提升能力有保障

健全的准入制度是筛选高素质托班教师的第一道关卡,其中明确的学历、专业背景、资格证书等要求才能充分地确保进入托班教师队伍的人员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然而完善的培训体系则是保证教师持续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支撑,同时由于托班教育具有独特性,教师就要从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到特殊教育方法等方面出发不断地进行学习,以帮助教师弥补自身的专业知识短板,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好地应对托班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挑战。

如当地的教育部门需要规定托班教师必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并且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与育婴师证。对于新入职的托班教师,在入职后,幼儿园就需要安排教师参加到为期一个月的“托班教师专项培训”活动中。培训内容需要包含 3 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婴幼儿精细动作训练方法等内容。在培训后的实践中,教师就可以依据所学内容对所在班级的教育管理进行优化调整,如此才能让教师充分深刻地体会到培训的重要性,从而是教师可以更加有信心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完善教研机制和投入支持,使托班教师内化知识有抓手

教研机制是教师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幼儿园要通过定期的教研活动,如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小组研讨等方式在交流与反思中不断地加深自身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幼儿园还可以投入更多的支持为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充分地保障,如资金投入用于邀请专家、购置教研资料,时间投入要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参与教研等等,以充分保证教师可以在持续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内化专业知识,充分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幼儿园可以建立“托班教师教研团队”,每周组织一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活动,并且要及时投入专项资金用于邀请国内外知名托育专家给予教师线上的专业指导。在关于“托班环境创设”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就可以互相分享各自在班级环境创设方面的案例,有的教师会展示自己班级根据婴幼儿不同发展阶段设置的“探索角”,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却发现部分婴幼儿对某些材料不感兴趣。针对这一问题,经过专家指导和教师们的共同研讨,大家都提出了科学地调整材料投放、改变空间布局等改进建议。这样一来教师就能根据这些建议对班级的“探索角”进行优化与改善,从而有效地实现自身对知识的内化[2]

结束语:

当前,随着我国托育领域相关政策的持续出台,有效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以及减轻家庭养育压力的社会呼声也在日益高涨,婴幼儿的照护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我国民生事业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基于此,幼儿园就可以通过强化信念引领和外部激励 , 使托班教师深化理念有动力;健全准入制度和培训体系 ,使托班教师提升能力有保障;完善教研机制和投入支持 , 使托班教师内化知识有抓手等路径不断地提升托班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全面地保证幼儿园托育教育的实施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袁秋红 , 刘亮亮 . 托幼一体化背景下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J]. 教育导刊 , 2025, (06): 30-38. DOI:10.16215/j.cnki.cn44-1371/g4.2025.06.003.

[2] 何妨 , 葛君萍 . 托幼一体化背景下托班教师专业胜任力培养路径——以区域托幼一体化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成果为中心的考察 [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 2025, 27 (02): 67-70. DOI:10.13970/j.cnki.nbjyxyxb.2025.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