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
王金良
河北省肃宁县第一中学
引言:
历史教学的意义远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在知识的架构中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性眼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历史课程往往局限于单一的知识传授和记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契机。如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作用,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撑,更需要实践中的深刻反思与改进。本文将从当前历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评估机制,实现历史教学的真正突破。
1.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
核心素养的确立为高中历史新教学指明了导向,不光知识的传授,更深层次的还应当落实到核心素养的教学上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历史思维。历史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内容庞大,主要有历史理解、历史判断与历史素养 [1]。该基础理论在教学中,除了要讲授事件的发生和进程,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对待往事情报进行多角度的阐述。历史教学内容应培养学生的思想模式,使其学习思维能力和广度。
2.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2.1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
填鸭式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遇到的最大障碍,将知识塞得满满的课堂充斥着师生“满堂灌”的现象,师生互动少、头脑碰撞少的课堂还是随处可见。内容的庞杂以及考试的要求将课堂教学定位在了应试教育层面,学生没有将历史真正学习透彻并进行深入思考。知识的应试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目标已经丢失,学生在对历史深入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失去意义,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判断能力也就得不到重视[2]。
2.2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难点
在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上,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教材知识与教学目标相脱节的问题。当前的历史教学,尽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探究能力和学科能力的综合培养,但是长期以来过于关注知识的掌握与背诵问题。学生没有思考过所学历史事件背后复杂的历史原因,并且忽略了与现实生活的历史联系。作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有效地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拓展 [3]。由于上述单一化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得不到良好的开展,从而导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出现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差距比较大问题。
3.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路径
3.1 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
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调序要立足打破传统课程内容按照事件发生时间、地点进行单元划分的条块状思维,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素养提升的要求。现行历史教材课程内容的编排依据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事件发生的地点等要素来进行模块式的罗列,而历史事件之间缺乏因果关系的逻辑性,以及多角度解读的立体性。围绕促进学生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所提升,需要在历史教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提升对学生历史解释方面的深度解读,促发学生能够充分认识、了解与分析一个历史事件背后更加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原因。历史课程的内容编排要体现出更加强调历史思维的训练,而不是一味地将历史知识作为内容知识点的传授,更多是打破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时间先后、事件发生地点等较为独立的知识体系进行统整;而是在教材中加入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领域知识与内容的整合,从而使学生历史的认识与知识思维能够更加充实、客观与全面,初步建立对历史“全景式”的历史理解和解读。教材中需要强调和增加历史学科思想中对学生分析事件基本案列与问题导向的促进,使得学生在课程内容的讨论与学习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协作中充分运用历史的学科思想中的工具思维来进行分析、总结,锻炼独立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在此过程中需要凸显教师的“指导者”“合作者”“反思者”的形象定位,引领学生通过真实历史事件的分析与思辨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历史判断能力的发展。
3.2 教学方法策略的创新
核心素养的培养既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不局限在某一学科中对某一方面认知和技能的培养,所以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方法。历史教学的方式不再是由老师单向灌输的讲解模式,而是转变为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参与式教学。还可以利用问题导向学习(PBL)、情境模拟等形式,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色中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的角度观察历史事件的全貌。在真实的、立体的历史场景之中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学习历史的方式,在实践中建立自己的历史观,培养逻辑思维、科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思维决策能力。
3.3 评估反馈机制的完善
核心素养下的评估反馈是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部分,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历史的评估结果更多的体现在知识记忆与再现方面,对于学生历史思维、综合能力的表现关注较少。而在核心素养的驱动下,则要求学生具有历史的批判性思维、历史分析能力、历史推理能力,这就需要在评估中从知识点的考察过渡到历史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其中就需要多元的评估方式。除了传统的纸笔考查之外,可以尝试一些项目考查、口头讲述、文章撰写等评估形式,对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程度、把握历史因果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运用进行综合考查。过程性评估也需要是常态化的,而不是只关注期末成绩的终结性评估。通过对学生学习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表现进行观察,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包括面对哪些困难、有什么缺憾,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调整。此种评估方式的好处在于,教师不仅能够掌握学生的学情,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能力 [3]。同时,评估的反馈机制也需要重视反馈方式的即时性,以及多样性的反馈机制。教师应及时向学生进行反馈,点出学生学习的不足,并给出建议;更重要的是反馈需要是多向性的,学生也应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指出自己的困惑以及所学中的不足。
结束语:
作为培育学生思维力与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历史本该是最有力量的一门学科。现实中教学面临的各种难题导致历史教育的权利无法有效实现,因而笔者的调整思路与方案可能一时难以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但是至少也为解决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指出了方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开启智慧之门,培育对世界充满理智与智慧思考的现代公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背景下,历史教育将是改变人性、启迪智慧的过程。教育的每一次改革,都将是一种对孩子的投资。唯有不断调整与改进,才能够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李伟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0,38(05):45-48.
[2] 张敏 , 王丽 . 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J]. 高中历史教学 ,2019,42(06):32-34.
[3] 刘春 .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34(07):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