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符号在当代舞蹈编创中的解构与重构
黄燕飞
四川壹光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当彝族火镰纹流淌于舞者四肢之间时,当月琴节奏和电子音效撞击出一种新的节奏时,传统符号正以一种新的姿态汇入到当代舞台语境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语境中,舞蹈编创是沟通传统和现代之间对话的一座重要桥梁。文章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创作实践为背景,以视觉,听觉和语言为切入口,分析了“解构—重新组合”编创逻辑:探讨如何把静态纹样变成动态肢体语汇、把传统音乐节奏与现代时空结构相适配、把民族语言提炼成为富有诗性特质表达形式等问题。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度剖析揭示了传统符号对当代舞蹈“形”的消解 ,“神”的延续和“魂”的再生历程,从而为民族舞蹈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参照和实践样本。
一、解构纹样形态密码,重构动态视觉语言
在传统符号当代改造的背景中,消解纹样形态密码,重建动态视觉语言是舞蹈艺术创新之重要途径。传统纹样图案通常都携带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记忆,它们错综复杂的组成和细腻的细节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媒介,还为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材料。把这些具象纹样拆分成线条,造型等基本视觉元素其实就是对它们的形态基因进行了深入地解剖。通过这一拆解,突破了原有纹样固定的形式,解放了其所包含抽象的美学价值。然后在舞蹈演员肢体动态的帮助下把这些抽象元素变成了特有的舞蹈语汇。在此过程中以抽象化和几何化动作组合为主线,对三维空间纹样表达形式进行再建构。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舞蹈创作过程中 ,“解构纹样的形态密码和重建动态的视觉语言”的方法被生动地展现出来。彝族服饰中火镰纹和羊角纹纹样既是装饰性元素又浓缩了彝族人的生活智慧和精神信仰。编创团队创作之初,先仔细研究了这些图案,并利用绘图和数据分析准确地提取出图案中曲线和折线元素。实际排列时,舞者用双臂作为笔触,通过双臂的大幅伸缩来模拟纹样线条延伸,用腕部的灵活逆转来表现曲线的柔和和折线的硬朗;躯干又像画布一样,以波浪式的摆动使纹样具有动态起伏。群舞设计中,编创者精心策划舞者站位和移动轨迹,使舞者通过错落有序的队形变化再现台上图案的对称美和秩序感。比如舞者用整齐的动作左倾、再按顺序右摆,就好像火镰纹正在台上缓缓铺展,本来静止的花纹被舞者表演得惟妙惟肖,它不仅保留着彝族文化特有的风味,而且用新颖动态的视觉语言给观众一种很有冲击力的观赏感受,并成功地使传统纹样焕发出当代舞蹈的新活力。
二、解析音乐节奏韵律,重组舞蹈时空节奏
传统音乐中的节奏韵律在民族文化基因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所蕴含的节拍规律,旋律走向和强弱交替诸要素既负载着具体的历史记忆又与传统舞蹈构成固定呼应。就当代舞蹈编创而言,分析音乐节奏韵律,重新组合舞蹈时空节奏实质上就是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了再造。将传统音乐节奏,旋律进行深入解构,可以准确地抽取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韵律特征——特殊切分节奏和特殊装饰音型。
凉山彝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源于口弦、月琴等传统乐器演奏出的灵动旋律与多变节奏。在某部以彝族文化为主题的当代舞蹈作品编创中,创作者深入凉山彝族聚居区,采集当地民间音乐素材,对其节奏韵律进行细致研究。在编创过程中,将月琴弹奏时特有的三连音节奏与口弦的滑音旋律进行采样,与电子音乐的重低音鼓点、合成器音效相融合,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感的全新音乐风格。舞蹈编排上,当音乐中出现快速的电子鼓节奏与月琴三连音交织时,舞者以急促的碎步、高频的肢体颤动和大幅度的旋转动作,展现出彝族青年在火把节狂欢时的热烈场景;而在舒缓的口弦旋律与空灵的电子音效结合段落,舞者则放缓动作节奏,以柔美的肢体波浪、缓慢的转身和舒展的造型,描绘出彝族山寨静谧的月夜风光。这种对音乐节奏韵律的创新解析与舞蹈时空节奏的巧妙重组,让观众在欣赏舞蹈时,既能感受到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能体验到现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提炼语言语义精髓,重塑台词表达形式
凉山彝族民间音乐特有的魅力来自口弦,月琴等传统乐器所奏响的灵动旋律和多变节奏。在编创一部当代彝族文化题材舞蹈作品时,主创人员深入凉山彝族聚居区收集了当地民间音乐素材并详细考察了作品的节奏韵律。编创时,以口弦滑音旋律取样月琴演奏独特三连音节奏,并结合电子音乐重低音鼓点及合成器音效,开创了一种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感的崭新音乐风格。舞蹈编排方面,音乐里出现了电子鼓节奏快,月琴三连音相互穿插的情况下,舞者们用匆忙的碎步,高频肢体颤动以及大幅旋转动作来表现彝族青年火把节纵情欢腾的激情场面;而舒缓的口弦旋律加上飘逸的电子音效组合段中,舞者减缓了动作节奏,用轻柔的肢体波浪,慢速的转身以及伸展的形态,勾勒出一幅彝族山寨宁静月夜景色。
在以凉山彝族文化为主题的当代舞蹈《彝乡谣》的创作中 ,“提炼语言的语义精髓,再造台词的表达形式”的策略被运用得淋漓尽致。编创队伍深入彝族村寨、拜访民间艺人、搜集了许多很有感染力的彝族谚语、民谣等。例如,将谚语“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与表现游子思乡的舞蹈段落相结合,经过反复打磨,将其转化为充满诗意的旁白 :“尽管山川遥远,但在梦境中,那块熟悉的土地上的炊烟始终缭绕”。舞蹈编排中,随着一阵旁白传来,舞者们用舒缓庄重的肢体动作搭配低垂的目光和略带颤栗的体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对故乡的依恋。另外,小组对彝族民谣《留客歌》旋律重新编配并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通过群舞场景中舞者多声部吟唱来展现,同时配上欢快的舞步和热烈的肢体互动,充分表现了彝族人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这些艺术加工过的语言元素和舞蹈动作以及音乐旋律交织在一起,使听众犹如置身烟火气十足的彝乡之中,深刻地感受彝族文化所特有的魅力和深挚的情怀。
结语
从纹样形态动态解构、音乐节奏时空重组、民族语言诗性转化等方面,凉山彝族舞蹈编创实践说明传统符号当代价值的实现需要在保留文化基因前提下创造性地重构。通过把具象符号变成抽象语汇,在现代语境中融入传统元素,既赋予了舞蹈作品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又使得舞蹈作品具有了与当代观众交谈的艺术张力。这种“解构不会损害本质,重建不会背离本源”的创作路径,为民族文化在当代艺术场域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又使古老传统符号绽放现代舞台,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温度。
参考文献:
[1] 张维 , 刘干华 . 身体诗性与重构——舞蹈与诗歌融合的创作思考 [J].艺术大观 ,2025,(01):44-46.
[2] 许锐 , 郭家宁 . 人工智能时代舞蹈语言数字化的逻辑内涵与挑战 [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4,(06):48-54.
作者简介:黄燕飞(1988.8-),男,汉族,四川西昌人研究方向:导演、舞蹈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