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 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中的应用实践
曹蕾
江苏凯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省泰州市 2153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作为土地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其准确性和效率性对于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传统土地勘测定界测量方法存在效率低、精度差、数据处理繁琐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土地管理工作的需求。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土地勘测定界测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GIS 技术以其强大的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能力,为土地勘测定界测量提供了科学、准确且便捷的技术手段。
1 土地勘测定界的定义及流程
1.1 定义
土地勘测定界主要是指结合实际情况,依据土地征收、划拨等需要,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以此为相关部门的审批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明确土地的具体范围、权属、利用情况等,全方位记录相关数据资料,确保土地资源得到合法有序的利用[1]。
1.2 流程
勘测定界工作作为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其流程严谨且系统,需严格遵循一系列有序步骤以确保成果的准确性。具体而言,首先是接受委托环节,唯有拥有勘测定界资质的单位取得用地单位或有权批准该项目用地的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开具的勘测定界委托书后,方可正式开展勘测定界工作。接下来进入查阅相关文件环节,此环节需仔细审核用地单位提供的各项核心资料,例如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选址意见书、规划用地范围图、获批的施工设计及配套资料,还有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项目前期提出的审查意见等。接下来是图件与勘测资料收集环节,该阶段需全面采集各类专业图件,涵盖辖区内用地管理图、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同时需获取满足比例尺要求的建设项目工程总平面布置图。收集用地范围周边的平面控制点坐标成果、用地界址点预拟坐标等核心数据,为实地勘测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完成各项前期筹备后,随即进入现场踏勘与技术方案制定环节。该阶段需结合已收集的控制点成果资料,实地踏勘项目用地周边各级控制点标石的保存状况及通视环境,以此为依据编制科学可行的勘测技术方案。针对线性工程或大型项目,需重点考量交通条件与地形地貌特征,保障勘测作业的有序推进 [2]。
2 GIS 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中的应用优势
2.1 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测绘需依赖人工实地测量与手工绘图,而 GIS 集成遥感、GPS 等尖端科技,可实时获取土地空间信息并快速生成勘测定界图。例如,ArcGIS 勘测定界工具插件支持对地理空间数据的精确测定和定界操作,用户无需复杂配置即可快速完成复杂测绘任务,显著缩短测绘周期[3]。此外,GIS 的空间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功能可自动识别土地利用类型、权属界线等关键信息,减少人工比对时间,使测绘成果输出效率提升数倍。
2.2 降低成本支出
传统测绘工作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开展外业调查与内业数据处理,不仅工作效率低,且成本支出也比较高。而 GIS 技术能实现多源数据的有效融合,像卫星影像、矢量数据等都能被充分利用,从而减少实地勘测的频次。例如,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后,GIS 可自动提取地形、植被等关键信息,避免人工重复采集。同时,GIS 支持标准化作业流程,能降低因数据错误产生的返工成本。
2.3 实现高效数据采集和处理
GIS 技术通过集成多种数据采集手段和自动化处理工具,提升数据精度与处理效率。数据采集方面,GIS 支持遥感、无人机、GPS 等多源数据融合,例如利用激光雷达(LIDAR)技术获取高精度地形数据,结合 GPS 定位实现厘米级精度。同时,在数据处理方面,GIS 可自动进行误差校正、拓扑关系建立和矢量数据压缩。例如,通过数据平差算法消除测量误差,利用拓扑分析确保土地权属界线逻辑正确。此外,GIS 支持三维建模和动态可视化,可实时更新土地利用变化,为决策提供直观依据。
3 GIS 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中的具体应用
3.1 精确确定界址线和界址点
GIS 技术凭借其强大的集成能力,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高精度定位功能与遥感影像的广域覆盖优势相结合,能够以高效精准的方式明确土地界址线和界址点的具体位置。借助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技术人员可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将土地权属资料、地形数据等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叠加分析。通过算法模型,自动识别并提取界址信息,同时对数据中存在的偏差和误差进行修正,显著降低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风险。例如,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或无人机航拍获取的高清晰度影像数据,结合实地 GPS 测量得到的精确坐标数据,在 GIS 平台中经过数据融合、坐标配准等一系列处理后,能够生成高精度的界址线图层。通过数据属性关联相关信息,确保勘测定界工作的准确性,为后续土地管理、权属确认等工作奠定数据基础。
3.2 高效分幅处理
技术人员可依据实际需求,灵活设定比例尺、图幅尺寸等分幅规则,GIS系统按照预设参数,将勘测定界区域精准划分为若干标准图幅,并同步生成清晰直观的分幅索引图,极大缩短分幅耗时。相较于传统手工分幅,该技术有效规避了人工操作中因视觉疲劳、计算误差导致的错漏问题。此外,GIS 系统还可对分幅后的图件进行规范化编号管理,建立完善的图件档案数据库,便于后续快速检索调用与系统性归档[4]。
3.3 图面精细调整
GIS 提供了强大的图形编辑工具,支持对勘测定界图进行精细调整。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图面中的线型、符号、颜色、注记等进行个性化设置,确保图件符合规范要求。例如,通过调整界址线的线宽和颜色,可使其在不同背景中更加清晰可辨;通过添加图例和比例尺,可提高图件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3.4 规范化绘制勘测定界图
通过预设的模板和样式库,用户可快速生成符合标准的勘测定界图。GIS支持对图件中的要素进行分层管理,确保不同类型的信息(如地形、地类、界址等)分别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中,便于查询和编辑。此外,GIS 还可自动生成图件的元数据信息,如制图时间、坐标系、比例尺等,提高图件的规范性和可信度。
3.5 完善验证勘测定界图
GIS 技术提供了多种工具和方法,用于验证勘测定界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空间拓扑检查,可自动检测图件中的几何错误(如线自相交、面重叠等);通过属性数据检查,可验证图件中要素的属性信息是否完整和正确。此外,GIS还支持将勘测定界图与其他相关数据(如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籍图等)进行叠加分析,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
3.6 编绘整合多幅图纸
通过图幅接边处理,可确保相邻图幅之间的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无缝衔接;通过图件合并功能,可将多幅小图拼接成一幅大图,便于整体分析和展示。此外,GIS 还支持对整合后的图件进行统一管理和更新,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一致性。
3.7 精度复检
在平面精度验证方面,GIS 可充分利用高精度控制点数据这一资源。控制点数据经过严格测量和校准,具有极高的空间定位准确性。将勘测定界图中的界址点和地形要素坐标与控制点数据进行逐一比对,能够精准发现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异。一旦发现坐标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即可及时定位问题所在,为后续的精度修正提供明确方向。在高程精度评估环节,GIS 通过与实地测量数据进行对比来实现。实地测量数据直接反映了土地表面的真实高程情况,是评估勘测定界成果高程精度的可靠依据。若存在较大高程误差,可深入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如测量设备精度、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5]。
3.8 成果输出与报告编制
GIS 技术可实现勘测定界成果的多样化输出,支持将勘测定界图输出为多种格式(如PDF、DWG、SHP 等),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支持生成勘测定界报告,自动汇总图件中的关键信息(如面积、地类、界址点坐标等),并插入图表和统计数据,提高报告的专业性和可读性。此外,GIS 还支持将成果数据上传至数据库或云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和远程访问。
结语:
GIS 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中的应用实践表明,该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成果精度,还有效降低了成本支出,实现了高效的数据采集与处理。随着 GIS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土地勘测定界测量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贾建红. GIS 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中的实施分析[J]. 价值工程,2025, 44 (12): 92-94.
[2] 管玲 . GIS 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中的应用 [J]. 华北自然资源 ,2024, (01): 98-101.
[3] 杨壮.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特点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2024, (03): 172-174.
[4] 王晓峰 . 土地勘测定界流程及应用分析 [J]. 经纬天地 , 2023, (02):91-93.
[5] 沙敏敏 , 任小强 , 徐西桂 . 宏语言及 GIS 平台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J]. 北京测绘 , 2021, 35 (12): 1518-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