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许平
重庆市奉节县西部新区第一小学
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法制意识有着关键的作用,单靠学校单方面的教学工作难以实现育人的目标,在双减的背景下,家校社三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对于学生道德与法制显得格外重要。三方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相关的政策,精心策化并且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制的素养奠定根基,进一步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
1. 家校协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1.1 树立家校协同育人理念
以双减的教育理念作为出发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和活动组织的前期,应该确立科学合理的家校协同育人的观念,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来加深教师,家长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和法制建设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之上,家校之间进行合作,有序地推进学科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组织一些校园法制知识竞赛,社区的志愿服务等,使得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家校协同育人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中的积极作用,达成学科活动和教育观念优化的双重目标。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父母多爱我》教学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理念,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多观察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并记录在本子上,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同时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堂之中,向全班讲述自己为自己的孩子所付出的故事,在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感情过程中,能够使得学生体会到父母之爱,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1.2 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课堂
双减政策的落实更加凸显了小学道德与法制学科教育在学生道德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构建道德与法制学科的教学课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道德与法治的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家长与学生通过互动和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不仅能够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道德与法制知识点理解和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充分地彰显家校共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二单元《传统游戏我会玩》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介绍传统的游戏种类,玩法等,再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长辈儿时的传统游戏,并作记录,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堂中,与学生一起玩传统游戏,从而分享游戏中的乐趣和故事。在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感受传统游戏所带来的魅力,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
1.3 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评价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组织的前期,教师从家校社三个方面相互协同的情况下开展规范合理的育人评价,应该用双减政策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引,数理合理的家校协同育人观念。通过举办家长会,发放宣传的手册等方式,帮助家长和学生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制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前的预习的情况以及资料搜集的情况等方面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展开综合评价,根据教学评价来为后续教学活动指明方向。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制三年级下册四单元《慧眼看交通》为例,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考察学生对于交通问题以及绿色交通理念的认知,在家庭方面,家长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的交通行为,将不文明的现象记录下来与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将知识与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家校共同参与评价,从道德认知,学生的是按活动等维度来评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理解绿色交通的意义以及能否践行文明交通行为。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制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家校共育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家校携手合作,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更能促进学生家庭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和提升。学校应该为家长和学生搭建高效的沟通机制,激发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在与家庭的紧密配合下,共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未来,家校共育的模式应该持续优化,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艳 . 家校社协同育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组织分析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4,(11):166-169.
[2] 游永东. 家校协同育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效率[J].当代家庭教育 ,2022,(1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