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科技与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盛井法 王国新

安徽省铜陵市柳园小学  244002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推进,“互联网 + 教育”模式正深刻改变着基础教育形态。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学科,长期面临着概念抽象难理解、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等挑战。信息科技所具备的直观呈现、互动性强、数据驱动等特性,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2022 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关注学科间关联”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进一步明确了跨学科融合的迫切性。

二、理论支撑

知识层面,小学阶段的信息科技主要是指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字化工具(像编程软件、AR/VR 设备、数据处理工具等)以及相关素养(比如用数字化工具学习的能力、数据意识、创新应用能力)。小学数学则涵盖“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而跨学科融合教学,就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数学知识为核心,借助信息科技的工具和方法,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整合的教学方式,重点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

理论层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而信息科技能为学生提供“数学实验”的虚拟环境。就像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可以用几何画板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形状,直观感受并自己发现内角和始终是 180 的规律,从而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

三、融合教学的实践路径

( 一) 目标融合:双重素养导向

建立“数学核心素养”与“信息素养”协同发展的目标体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例如,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

数学目标:理解百分数的现实意义,能解决税率、折扣等实际问题;

信息目标:学会使用 Excel 处理数据、生成统计图表,并能解读数据背后的数学规律。

( 二) 内容融合:主题式整合

数与代数领域:利用编程工具让抽象概念可视。如讲授“方程”时,用 Scratch 设计“机器人走迷宫”:设定机器人初始位置为 x ,每次前进2 步,3 次后到达位置 10,引导学生列出方程 x+2×3=10 ;通过调整变量 x 的值观察机器人的运动轨迹,直观理解方程解的含义。

图形与几何领域:‌运用 AR/VR 技术突破空间想象限制。在认识“立体图形”时,学生用 AR 设备扫描课本插图,生成可 360 旋转、自由拆解的三维模型(如圆柱、圆锥),深入理解表面积、体积公式的由来。

综合与实践领域:‌采用项目式学习整合多学科知识。例如“校园绿植规划”项目:学生分组测量场地(几何测量),用简易 CAD 绘图(图形设计),统计植物存活率(统计知识),最终用PPT 展示方案并答辩,全程运用数字化工具完成数据收集、处理与呈现。

( 三) 方法融合:互动与探究

情境教学法:利用动画、虚拟场景还原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比如讲“相遇问题”,通过动画展示两车从两地相向运动的过程,学生可调整车速、距离等参数,观察相遇时间的变化,直观把握“速度和 × 时间 Σ=Σ 路程和”的关系。

探究学习法:提供数字化工具支持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学生用几何画板尝试用不同长度线段组合三角形,软件即时反馈能否构成,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归纳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教师适时点拨。

协作学习法:‌ 借助在线协作平台促进小组合作。如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学生分组调查“班级课外活动时间”,通过腾讯文档共享数据,协作完成录入、制图、分析,并在班级空间发布报告,形成“分工—协作—共享”的学习闭环。

( 四) 多元评价:

过程评价:利用学习平台记录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轨迹(如编程修改日志、在线讨论参与度、数据处理过程等),采用“成长档案袋”形式,全面反映其在知识应用、技术操作、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

成果评价:‌关注跨学科作品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如评价“校园绿植规划”项目时,考察测量数据准确性(数学能力)、规划图合理性(空间思维)、数据可视化清晰度(技术应用)、方案可行性(实践能力),结合教师评分与学生互评。

四、实践案例剖析

( 一) 案例1 :AR 技术助力“图形的运动”(四年级:平移与旋转)

融合点:‌运用AR 技术强化空间观念。

实施:课堂从展示游乐园设施(过山车平移、旋转木马旋转)的 AR动画引入,引发学生观察运动差异的兴趣。学生用 AR 笔在平板上绘制图形,通过手势操控图形的平移(上下左右移动)和旋转(绕点转动),实时观察坐标变化规律。课后拓展活动是分组设计“AR 图形变变变”游戏,运用平移旋转创作图案并上传投票。

效果:‌课后测试表明, 85% 的学生能准确区分平移与旋转现象,相比传统教学提升显著;课堂参与度高达 92% ,学生普遍反映动手操作使得图形变化规律更易理解。

( 二) 案例2 :AR 技术重构立体图形教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

在《圆柱与圆锥》单元中,学生通过 AR 设备扫描课本插图,实时生成可旋转、拆解的 3D 模型。观察圆柱侧面展开为长方形的动态过程,自主推导表面积公式;通过圆锥注水实验的虚拟仿真,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2]。某校实践数据显示,该方式使公式理解正确率提升。

( 三) 跨学科主题项目案例

冬奥会赛道设计(五年级

融合运动与几何知识:

计算U 型池垂直落差(3.5 米)与弧度平滑度

通过抛物线轨迹软件模拟跳台滑雪最佳起跳角(约 11

用激光测距仪校准冰壶赛道对称轴 学生在冰雪主题沙盘上验证数学模型‌。

五、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方向

( 一) 主要挑战

教师能力壁垒:‌数学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信息技术教师数学学科知识缺乏,跨学科协作机制尚不完善。

资源零散匮乏:系统性的“数学 + 信息科技”融合教学资源库建设滞后,优秀课例多为教师个人经验,推广复制难度大。

评价体系单一:评价仍以纸笔测试为主,难以有效衡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 二) 优化建议

促进教师发展:推行数学与信息技术教师“ 1+1 ”协同备课模式,建立常态化跨学科教研机制。开发针对性的微课程培训(如“Scratch 基础”、“AR 教学应用”),采用“线上学理念 + 线下练实操”的方式。

整合教学资源:按数学知识模块系统梳理和建设资源库(含课件模板、工具指南、典型课例视频)。建立激励机制(如积分兑换),鼓励教师共享原创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生态。

完善评价机制:制定“双素养评价量表”,从“数学知识理解”、“技术应用水平”、“跨学科思维表现”三个维度细化指标。采用侧重过程的评价体系(如过程性占 60% ,成果性占 40% ),将数字化作品、项目报告等纳入评价范围。

六、结语与展望

信息科技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远非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变革。实践表明,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到评价的多维度融合,能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艺,钟柏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路径探索 [J]. 课程・教材・教法,2020 (05):53-59.

[3] 王文静。跨学科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4]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J]. 中国电化教育,2005 (01):7-15.